互聯網大巴:滴滴砸錢講故事 小公司畫餅求生存專欄
文/崔鵬
出行市場的專車和拼車大戰還沒結束,最近的兩個消息就把互聯網大巴又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7月27日兩家互聯網大巴公司在中關村因為搶奪乘客發車產生糾紛,最終產生了肢體沖突并驚動了警方;7月31日滴滴宣布投入5億元進入大巴市場。
同為出行領域的大巴市場,能否開啟“康莊大道”模式,最終像專車和拼車市場一樣火爆,志明為大家好好說道說道。
玩法簡單,創業公司拿錢多:
目前領域內已經有不少拿到錢的創業公司,比如嘟嘟巴士6月獲得1200萬元Pre-A輪融資,嗒嗒巴士5月宣布獲得3700萬元A輪融資,他們的運行模式也都大同小異,主要瞄準的都是上下班飽受公交地鐵擁擠沒座煩惱的白領們。
各家普遍采用的都是與運輸或旅游公司合作的方式,在特定時段由第三方提供車輛和司機,互聯網公司提供信息平臺,用于調度車輛以及收集用戶需求。
租大巴的好處很明顯,首先是能規避道路運輸的政策風險,各家都強調自己是信息平臺而非運輸服務提供商。其次是采用輕模式運營,減少購買車輛和管理司機的資金,保證現金流。
在新線路定制上,模式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根據用戶在APP或者公眾號的集中需求開設,另一種是根據大數據統計進行線路計算。
拋開顯而易見的舒適度優點不談,大巴面臨著哪些問題:
1.成熟線路上座率較高,新開線路遇冷
拿北京舉例,上座率高的線路多集中于中關村、天通苑、回龍觀、望京和國貿等地區,重合度較高。僅中關村一個地方,就有超過三家公司的班車。
隨著競爭激烈化,熱點線路的同質化帶來的影響會逐漸增大,上座率能否維持較高水平仍然存疑。
有投資人曾對志明直言:“大巴出行的需求,更像是被催生出的一個市場。只在高峰期適用于部分人流量大的線路和區域,業務跑通后也無法全地域復制”。
2.燒錢補貼的效果并沒有想象中大
靠低價激活用戶需求,然后再擴張線路獲得更多用戶,這種玩法幾乎是每家都會用的。
比如滴滴巴士上線推廣期就推出了1分錢坐大巴活動,新用戶能用10次。但低價補貼的體驗色彩更濃,體驗過后用戶未必會很看重這點錢。
嘟嘟巴士創始人劉逸洵對志明表示,上下班幾元錢的巴士費用,一個月也就一百多塊,用戶不會因為便宜一兩塊錢而隨便換地方。
既然良好的體驗才是影響用戶選擇大巴而非地鐵公交的核心,于是就帶來了下面的這個最大的問題。
3.大巴高峰期接送的晚點問題無法避免
不管價格多便宜,坐起來多舒服,上班遲到,下班不能準時發車,路上再堵個兩小時,用戶自然不能接受。8月7日晚間,嗒嗒巴士望京線大巴就在未告知乘客的情況下晚點超過20分鐘,導致百余名乘客被滯留。
嗒嗒CEO周瑞金表示,晚點后嗒嗒有賠付機制。具體為始發站班車遲到10分鐘,途徑站點班車遲到15分鐘,嗒嗒賠付用戶3倍代金券。而考拉班車的政策是如遇車輛故障,乘客可打車上下班,考拉全部承擔。其他家的措施也比較類似。
但高峰期本來打車就難,半路把一堆乘客卸下來去打車,這不是難上加難么?甚至,代金券賠付在志明看來更加缺乏誠意,都造成不愉快的用戶體驗了,賠償的方式竟然是讓你繼續體驗,無異于捆綁。
至于部分公司宣稱希望開放公交專線給大巴,志明覺得在北京能起到的效果也很一般。
很多體驗過班車晚點而遲到的朋友都對志明表示,以后還會去坐地鐵,畢竟不遲到比舒適度更重要。
4.窄眾市場如何賺錢仍不清晰
車票當然是最直接的收入,也是最快回流的資金。然而在這個略小眾的市場,這點收入完全不夠看:全北京3萬輛大巴,每輛車50個座位來算,一個座位按均價10元,一個月22個工作日,市場規模也不到40億一年。
此前廣州媒體曾爆料稱嗒嗒巴士在廣州每日虧損高達7萬元,考慮到這只是單一城市的數據,可想各家創業公司的資金壓力有多大。
曾經有創業者表示全國公共交通出行人數接近2億,市場必然很大。志明覺得這明顯是在畫餅忽悠人啊,全國有多少個城市有北上廣深這樣的班車出行需求呢?中小城市公交和出租就能滿足大部分公共出行需求了。
再說說領域內的玩家。這是一個大魚吃小魚的故事么?
領域內的創業公司們還大都在初始階段,各家之間做出的差異化幾乎為零。線路重復,車輛來源重復,運營思路也幾乎一致,雖然已經有人打算做點不一樣的,但目前也仍處于嘗試階段。
即使這樣,面對土豪滴滴,創業公司也是有優勢的:提前占有了部分市場,本身有需求的路線和用戶就比較固定和有限,先進入的公司會有一些先發優勢。
既然小公司都在初始階段,那我們來重點說說滴滴這個“遲到者”的優勢:
首先當然是錢多;其次是有大數據平臺支撐,能更精準的了解用戶出行需求,有助于線路開通;還有就是具備豐富的出行產品運營經驗。
某用車領域創業公司CEO對志明表示,用戶還是更習慣在一個應用上解決所有問題,如果滴滴能拿下其他幾場戰役,大巴市場遲早也是一家獨大的事情。至少在拼車和代駕市場上,滴滴已經把競爭對手弄的如坐針氈了,乘客和代駕師傅流失的消息不斷傳來。
撇開大家都熟悉的優勢不說,我們來談談劣勢:
1.滴滴已開通的業務,都有成功者可以借鑒其業務模式,能少走很多彎路,直接砸錢挖人野蠻推廣就能獲得不錯效果。但大巴領域目前還沒有被證明成功的創業公司。也就是說滴滴需要自己摸著石頭過河,踩坑是不可避免的了。
2.某位接近滴滴的人士告訴志明,滴滴內部對于做大巴并非像其他業務一樣重視,考慮到滴滴已有的業務推出時都極其高調,而大巴業務則是掛著別家牌子悄悄運行了很久才公開,可見高層當初并沒有對這塊達成一致意見。
3.大巴對于滴滴的作用更多在講故事和政府關系上。橫向擴展業務給投資人講故事便于融資,共享經濟的大巴還能讓滴滴在與政府博弈時更有底氣,在這個時候,需求是否狹窄就不重要了。所以滴滴能否在代駕戰爭結束后傾斜大量資源做大巴更不好說。
其實在大巴市場上,國外已有比較成功的先例,那就是Leap。它將購買來的舊大巴進行改造,提供舒服的沙發和電腦桌等辦公設施,還有Wi-Fi和USB接口以及電源插座等。為用戶營造出了良好的移動辦公場景。它在收費方面采取反向定價,乘客數量跟票價成反比,巧妙地把社交融入了產品中。
不知道那些想要做出差異化的公司們,有沒有從中吸取什么靈感。這個無法快速擴張、燒錢效果一般、需求比較狹窄的市場,聲音已經足夠高調,然而能做成什么樣就看淘汰賽的結果了。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