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中國品牌進入國際市場越來越得心應手自媒體
隨著阿里巴巴不斷跟跨境電商的合作和馬云的頻繁訪美,我們看到了中國的品牌正在不斷的向外擴張,在尋求國際化的路上奮力前行。對于這個問題國外媒體也表示了關注,他們認為這是中國企業崛起的象征,正在改變外界對“中國制造”的印象。
最近伯恩斯坦的分析師認為,雖然華為和聯想已經在中國以外的市場取得了巨大的成績,然而品牌的樹立卻并不成功,依舊給人的印象是“中國制造”。但是在未來的幾年內,它們將成長為真正的世界級品牌,而小米也有可能在此期間加入到這個行列中來。
相比較為開放的美國市場,以保守古板著稱的歐洲市場才是中國企業真正的難題。在歐洲消費者的心目中,中國品牌代表的依舊是低價值、低品質,據一項調查顯示,整個歐洲只有20%的人能夠說得出一兩個中國品牌的名字,由此可見想要在這里打開市場難度是多么巨大。而且更為可怕的是由于媒體的誤導,中國的負面評級從2005年的32%升到了2014年的42%。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品牌依舊沒有放棄,比如聯想如今50%的收入都來自于海外市場。
有利的一面是隨著社交網絡這類的新媒體誕生,國外的消費者可以更加直觀的了解中國品牌,而中國企業也可以更加直觀的了解國外消費者的想法是什么,有什么需求,從而通過更加具有針對性的宣傳策略和產品來滿足他們的需求。擺脫了以前將產品一股腦甩在消費者面前任其挑選的模式,而是通過不斷對品牌的塑造,通過一款產品的試水后不斷改良產品,更多的本土化策略來不斷的吸引消費者主動去認知和了解品牌。目前小米在歐洲正是如此,通過不斷的迂回戰術來樹立自己的品牌,它并不急于獲利,只是為擺脫“中國制造”的傳統形象打好基礎。
另外一點還有待解決的問題就是更加平滑的銷售途徑,這還需要中國的金融企業不斷的跟其他國家的即融機構取得溝通,從而讓國外的消費者在跨境購買中國品牌產品的時候能夠更加的便捷,同時也為中國企業在國外銷售時的結算提供便利。
從這么多年想要走出去的失敗教訓中,一些中國的企業已經明白最重要的不是讓產品走出去,而是企業自身要走出去,融入到當地的法規、法律中,融入到當地消費者的習慣和文化中,樹立起品牌的高度。當這些準備工作完成后,銷售產品只是水到渠成而已。
--------------------------
感謝關注微信公眾號【IT發條】 了解更多生活趣聞
微信號:itfatiao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