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音樂收費,又是場狼來了的故事?觀點
7月初,國家版權局發布了《關于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要求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并責令各大網絡音樂平臺在7月31日前將未經授權的音樂作品全部下線。當時媒體和專家解讀稱,此舉是為推進音樂有償下載做鋪墊,過渡期為兩到三個月。在線音樂或許將開啟付費時代,接下來還會有更大動作。
在線音樂付費的號召由來已久,打擊盜版和下載收費雖然本身沒有錯,但如何采取具體實施,還有待商榷。從這幾天各大音樂平臺以及網友的反應來看,各大平臺依舊會曲線救國,變相“不讓用戶掏腰包”。這次付費傳聞恐怕又只是一次“狼來了”的故事。
只聞風來不見雨
說起在線音樂付費,這一問題由來已久,但似乎每次都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從2005年開始,國家版權局開展了長達十年的打擊網絡侵權盜版的“劍網行動”,針對網絡文學、音樂、視頻、游戲等重點領域,加大打擊力度。從2006年開始,數字音樂付費的號召此起彼伏。2009年8月,文化部印發《文化部關于加強和改進網絡音樂內容審查工作的通知》,加強對網絡音樂的內容管理和知識產權保護。2011年6月,國內首個覆蓋網絡音樂運營商、網絡音樂內容提供商的行業協調組織“網絡音樂行業發展聯盟”成立。
也正是從2011年起,相關報道迎來了高潮期。“數字音樂付費”相關新聞如“月經貼”一般年年月月反復見諸報端。雖然話題火熱,但每次付費傳聞流出后都是沒了后續,相關實際措施往往難以落實,不了了之。
2011年4月,酷狗音樂曾透露,將正式推出音樂付費服務。當時不少從業人員表示,這標志著數字音樂這塊互聯網免費資源的最后陣地已被攻下。2013年6月媒體多番放出消息稱,6月5日起,國內8大音樂網下載音樂將開始收費,并試行兩個月。
但此后的事實告訴大家,這不過又是一次又一次“狼來了”的故事。面對這一波“數字音樂付費”的傳聞,有網友甚至發出了這樣的調侃:
數字音樂付費制度多年來一直流于口號。猶記得2012年也有傳聞所有在線音樂某月某日后將無法免費下載,那時還在大學,聽聞此消息甚是恐慌,連夜將自己聽的所有歌曲下載到硬盤里,分門別類整理了10個GB,不過后來證明不過是虛驚一場,倒顯得自己有些可笑了。
音樂付費何處難
數字音樂付費制度多年來一直面臨著用戶付費意識薄弱、盜版問題嚴重、音樂平臺收費無利可圖等一系列問題和矛盾。
1、用戶付費意識薄弱
用戶付費意識薄弱可謂是數字音樂收費難的最大攔路虎。國人缺乏版權付費習慣這一陋習不僅僅在數字音樂行業存在,在電子書籍、有線視頻等行業來看,這幾乎已經成為了一大通病。
2015年南湖論壇數字音樂版權問題分論壇上,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副教授張豐艷曾公開指出,經他調查發現,認為數字音樂本身就不應該付費的人群占到88%,換言之,不付費的根源在于用戶的付費意識薄弱。
據騰訊研究院近日發布的《2015年音樂產業發展報告》數據顯示,截止到2014年第二季度,我國手機音樂用戶僅有3.5%的付費用戶,可見國內數字音樂付費群體堪稱九牛一毛。
2、法律法規完善不足
雖然國家版權局在網絡侵權盜版行為上連連出臺文件,打擊的確有力,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目前國內數字音樂版權相關法律依舊不夠明晰。
首先在音樂版權的歸屬問題上,《著作權法》界定模糊不清。根據規定,以印刷出版、錄音發行、公開演奏演唱、公開放送錄音、廣播、編配和音像混成的方式使用音樂作品,都應征得音樂著作權人的許可。根據法律來看,音樂版權歸屬者為音樂作曲者、作詞者、表演者、錄音制作者等多個群體。但實際情況是,目前“錄音制作權”主要歸屬于唱片公司,市面上流行音樂的版權也大都歸屬于唱片公司。如果唱片公司內部版權管理混亂的話,版權的歸屬性依然無法確認。
3、盜版成風成本低下
國家版權局針對的是網絡音樂平臺的內容源不獲得版權方授權不可使用,主要是保護原始權益人、規范市場尊重知識版權。但由于盜版成本極低,互聯網監管的困難性較大,互聯網基于共享和免費的基因使得這個市場慣性很大,在這里侵權行為可以通過各種網絡技術途徑實現,加大了打擊的難度,造成數字音樂付費制度多年來一直流于口號。
據騰訊公司對其已獲得獨家授權音樂作品的盜版情況進行的抽樣摸查顯示,在32個主流音樂和視頻平臺上包括(PC端和移動端),1200首歌曲盜版鏈接大約存在6萬條,平均一首歌曲的盜版鏈接大概有57條,盜版作品超過500首的平臺有10個。不可否認,線上盜鏈已經成為音樂侵權的主流方式。
除此之外,音樂授權渠道混亂,導致交叉授權局面也導致了版權混亂的問題。以蝦米網為例,蝦米網的音樂內容通過用戶上傳,再付費下載的模式光遭詬病。不少盜版音樂通過不同渠道洗白后上架成為“正版”,這給版權歸屬的界定來了諸多困難。
各大平臺曲線救國渡難關
數字音樂付費本就是一道難關,各大音樂平臺曲線救國的策略更是讓所謂的“付費”形同虛設。
據廣州日報7月13日報道,正版以后就都要付費這個說法過于主觀,網絡音樂已形成多種收入模式,不會只靠單曲付費來賺錢,幾大平臺目前也沒有向用戶全面推行付費的計劃。
筆者體驗發現,在QQ音樂、酷狗音樂、網易云音樂等幾個常用音樂軟件中,大部分歌曲仍可以免費下載,只有部分新發行的專輯和歌曲,需要付費下載。
各大音樂平臺推出的“試聽服務”成為了繞過付費的巧妙做法。試聽不收費,可免費離線音樂,只有下載高品質音樂才需收費成為了目前各大音樂平臺的通用做法,但這一做法帶來了這樣一個邏輯悖論:既然試聽免費,用戶何必要下載高品質音樂?
更可怕的是,某些小型數字音樂平臺采取了售賣高級付費賬號臨時使用權的方式進行洗白牟利。也就是說,只要花很便宜的價錢,就能買到一個高級付費賬號的使用權,從而可以在一些音樂平臺上無限量下載高品質的音樂文件,并通過此賬號聽到普通用戶無法試聽的曲目。
酷狗音樂的一名工作人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一名用戶在購買了付費賬號之后,把它同時轉賣給多個用戶來牟利,這種行為確實屬于用戶的單方面違規。”
不過,令人尷尬的是,目前業內與法律界還沒有具體條款與法規對這類行為進行約束。QQ音樂的法務人員也表示,只有當用戶把這些付費下載的音樂上傳至公共空間時,他們才能循法律途徑,追究用戶侵害音樂版權的責任。而對于臨時出售付費賬號的行為,他們目前只能根據公司與用戶之間的協議對賬號進行處理。
在線音樂收費路在何方
版權方總想著直接向用戶收費,采取這樣“簡單粗暴”的辦法做一錘子的買賣。但多年市場現狀已經證實,靠用戶付費的做法沒法解決版權問題,只有采用互聯網思維,尋求“羊毛出在豬身上”的做法成為了部分數字音樂平臺的生存之道。
分析人士表示,盡管監管部門最近對在線音樂的版權更為重視,但購買版權并不一定非要向用戶收費。未來免費音樂還將會大量存在,正版就都要付費種說法過于主觀。網絡視頻行業就是成功的例證,前幾年的路徑也是逐步推動版權市場規范化,現在的視頻平臺就很正規,而且形成了多種收入模式。
目前各大平臺已經在尋求新出路。以QQ音樂和網易云音樂為例,兩者都采取了跟版權方是正規版權采買的做法,但在商業模式上采取了多元化的做法:廣告、會員制、O2O市場活動以及數字音樂專輯等新的模式,這都可以成為了平臺的收入來源。
731在線音樂大限雖然可怕,但相信,市場機制會讓這場大限又變成一場“狼來了”的故事。
-----分割線-----
本文作者吳俊宇,砍柴網獨家首發。慢幾步,深幾度。互聯網產品觀察者,只在靈感爆發時寫作。
歡迎關注筆者砍柴網、百度百家、鈦媒體、創事記、、品途網、IT時代周刊、鞭牛士專欄;今日頭條、一點資訊、搜狐新聞、網易新聞、界面、藍鯨媒體平臺;
微信號:852405518,微信公眾號“深幾度”,期待交流溝通。
轉載請保留砍柴網版權內容,否則禁止轉載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