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投行圈1年,感覺這里面水真深創投
文/藍鯨劉公子
在長達10年的媒體生涯中,我基本上是和各種大公司打交道,比如京東、華為和聯想。期間,和創業公司幾乎沒有業務往來,對投資界也沒有交叉點。但2014年我進入藍鯨TMT之后,因為業務需要,見了形形色色的投資人,不得不感慨,這個行業的水好深呀。
行業水深的原因,是因為投資人的手伸得特別長,甚至能超出我們的想象。舉幾個最簡單的例子。
1,委派公司CEO投資人向被投公司委派執行董事,已經司空見慣,沒想到,幫著公司找個CEO,竟然也發生在TMT圈里。
個別有理想的公司,把上市作為企業發展的一個階段。比如,我上次在德國采訪華為戰略總裁徐總的時候,他就提到:上市是企業發展的一個階段而已,關鍵還是做好企業本身,找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并不一定要上市。
但是,和華為不同的是,很多企業是把上市作為第一要務。原因很簡單,上市可以圈錢,圈錢可以并購,并購可以再圈錢,富了企業的同時也富了個人。
用柳傳志的話說,“是做實業掙錢慢,倒騰資本來錢快”。很多企業家領悟了柳老爺子的這句話,完全沒有想到,老柳后面還有一句話“但是做實業受人尊敬,所以我們做投資,也一直在做實業,比如IT產業,比如新農業。”
2010年,一家品牌價值超過100億人民幣,位于中關村的知名IT公司,進行了大張旗鼓的公司核心資產拆分子公司,并做出了3年上市的計劃表。這家公司公司的CEO,就是該IT公司的投資方直接推薦過來的。
不幸的是,金融危機及其后續的破壞力,打破了這家公司的節奏。最終公司沒能上市。
2,無視競業原則
坦率的說,這個小標題有點嘩眾取寵了。原因是,投資圈里或許壓根沒有這個規定。這也是為什么,滴滴和快的能夠合并的原因,背后有一幫共同的投資人。
在這里,必須要說一下國外的投資環境。通常來說,一個企業投了一家公司之后,不會投這家公司的競爭對手。在國外看來,這是基本的行業規則。
在國內,卻不是這樣。投資人投了一家之后,通常會表現出對這家公司競爭對手極大的熱情。這種熱情有2個原因,1是刺探情報,抓住創業公司想要錢的心理,把秘密套出來,然后告訴被投公司。2是真的有意投資。
真的有意投資,也能理解,因為投了也不虧呀。比如,投了一家上市的A公司和一家沒上市的B公司,大不了最后讓A公司把B公司收購了。反正都是賺錢。
3,都是講故事的高手呀。
從2014年底開始,藍鯨TMT單獨接觸過一輪資本,遇到了2家對我們比較感興趣的投資公司。其中一家公司的老總,力主我們拆分出來單獨融資。
因為之前沒有什么經驗,于是老老實實的寫了商業計劃書。一個月之后也收到了喜訊,說是投委會比較認可。在我們歡欣鼓舞之際,對方又說,就一個小問題,資本和資源入股,給你倒入中國最好的TMT資源,投資金額要減一半。
坦率的說,山東人不適合做生意呀。一開始就是報著極大的誠意,報了一個最低價。于是,委婉的提了一下,說,唉呀,不合適呀,估值和我們不相符呀,融這么點錢好干什么。
投資人說,創業關鍵是要快速發展,如果需要錢,可以過三個月再開一輪融資,我們幫你開。
我想了一下,這個話有一半有道理,就是創業公司一定要快速跑起來。但是,剩下一半,感覺并不是特別有道理。
后來。。。
沒有后來了,藍鯨TMT的母公司融了5000萬人民幣,作為藍鯨傳媒的親兒子,藍鯨傳媒表示一定要好好支持藍鯨TMT這個小兒子發展。等這個小兒子長到18歲成人了,再放到社會上。
寫在最后的話:
文章寫到這兒,講一個故事。藍鯨TMT在招一個主編,給的是薪水+股份。這時,一個有意加盟的朋友提出來,瑞剛兄,要不我們兩個人出來單干吧,弄個媒體,這樣股份還多,也不愁拉不到廣告。
我說,好像有什么地方不對呀,這種說法。單獨創業就不能叫藍鯨TMT了,只能叫TMT,如果叫成TMT,媒體同行會同意嗎?當年,新浪微博,騰訊微博,搜狐微博,網易微博都叫微博,后來新浪改名叫微博了,媒體同行的第一反應是:不帶這么玩的。
=====================================
本文作者系藍鯨TMT網CEO,中關村創業大街蟲洞咖啡聯合創始人,天使投資人,中關會會長劉瑞剛。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公眾號:ruiguancha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