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note會成為下一只倒下的獨角獸么?自媒體
Evernote會倒掉?怎么可能?這家公司2012年時就已經進入獨角獸聚樂部,口碑很好,付費率不錯,海外市場風生水起……
但即使如此,聰明的投資人還是在2012年下半年,拋售了Evernote的股份,用真金白銀投了票。最近,36氪還從硅谷的投資人那得到消息,Evernote正在拋售老股,估值在15到20億美元左右,但無人問津。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Evernote已經很久沒有怎么發聲了,周圍也有不少人正在棄用Evernote的服務,只是記筆記的話,在手機端的使用體驗實在太重了。
還沒有解開工具類應用商業化謎題的Evernote,也許就真成了那只倒下的獨角獸。
硬件廠商分走了Evernote的那杯羹
Evernote成立的2007年,還是黑莓和Windows PC的天下,那時iPhone 剛剛問世,安卓還沒有手機,市面上根本談不上有好用的筆記應用。小清新的Evernote以其優秀的表現脫穎而出。
Evernote的高增長時期,其實正好是智能手機開始普及的那幾年,iPhone、Android手機普及,催熱了跨平臺筆記需求。Evernote迎來了新的增量市場。2010年Evernote披露的用戶數據,就能佐證這個觀點,當時 75%的用戶使用2個以上的平臺登錄 。
不過,很快智能手機的增長速度已經超過Evernote的用戶增長速度。2011年時,全球智能手機的總出貨量已經達到 4.914億部 ,iPhone的出貨量達到了9310 萬臺 ,安卓手機的出貨量達到2.378億部。這也意味著,大部分非職業用戶已經擁有了智能手機,智能手機本身自帶的筆記應用會成為這些用戶的首選。此后,智能手機高速普及。
蘋果很早就開始提升跨平臺體驗,iPhone、Mac雙用戶,首選的筆記基本是系統自帶。2011年4月,Google正式推出了 Android版本的Google Doc s,實現了跨平臺操作。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這種趨勢還會更明顯。Catch.com是與Evernote基本同時起家的跨平臺應用,在2012年拿到一筆融資后,現在也基本銷聲匿跡。Evernote只是因為體量大,可以活得更久。
錯過了企業協作的黃金窗口
Evernote的早期用戶增長很快:第一個 100 萬用戶花了446天,第二個僅花了222 天,第三個133 天,第四個108 天,第五個83天……7個月之后,注冊用戶達到1000萬;半年后,用戶達到2000萬。
但真正需要存儲大量資料的用戶還是偏少數。Evernote前400萬用戶中, 57%來自大本營美國,18%來自日本 。到了400-500萬時,美國、日本的用戶增長率都只有30%左右,但在新地區擴展迅速。這也意味著,每個地區都有潛在用戶,但并沒有那么多。
現在,Evernote的用戶遍布193個國家,第二大市場中國有 1150萬用戶 ,只占整個中國人口的1/120左右。如果要算活躍用戶的話,比例肯定會更低。
企業市場的付費潛力相對更強。其實,Evernote也發現了這個市場,早在2012年底就推出了企業版。但筆記的定義,其實局限了Evernote的發展。
與Evernote同時起步的還有Box、Dropbox。當Box、Dropbox在企業服務領域攻城略地的時候,Evernote只能圍繞筆記的概念小修小改,去年年底還推出了實時聊天、內容推送的新功能,向協作的概念靠攏。現在,Box已經上市,Dropbox在上市邊緣徘徊。
但此時已經于事無補,Box已經上市,Dropbox在上市邊緣徘徊。主要的企業協作應用基本已經搶占了市場,Evernote做企業應用的進展并不太順利。不少Evernote的用戶,最終不得以棄用Evernote。不久前,我司就有Evernote的付費用戶,轉投Quip Note的懷抱。
這一點, Phil Libin也沒有否認 ,“我們早期在分享和協作方面都犯了這個錯誤。現在我們在分享和協作方面的很多功能都做的很不錯了,但我們錯過了2、3年的時間。”
而這兩年,恰恰是企業協作初創公司的黃金窗口,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其實,即使把握住了這一點,Evernote也未必能做成。Box、Dropbox是平臺,切入筆記,是降維打擊,很容易。但Evernote要去切協作,恐怕也會不容易。
工具類產品的魔咒
事實上,大多數工具類應用的處境都不會比Evernote好多少:電子郵件應用Acompli以2億美元的價格被收購, 日歷應用Sunrise賣身微軟 , 神奇清單可能會賣給微軟 ,Dropbox一直上市未果,Box勉強帶血上市……國內移動互聯網早期興起的工具應用,比如墨跡天氣、中華萬年歷的日子也在探索商業化。
一方面,工具類應用的競爭壁壘往往比較低,就像Evernote,雖然內容沉淀導致轉換成本比較高,但當平臺型的公司去切入到這個領域時,往往很難招架。
另一方面,好的工具類應用往往不愁沒人用,但他們都愁怎么賺錢。因為應用內的數據往往都是孤立的,很難產生更高的價值,賺錢就只能增值服務這樣的小錢和電商。
另一方面,工具類應用的競爭壁壘往往比較低,就像Evernote,雖然內容沉淀導致轉換成本比較高,但當平臺型的公司去切入到這個領域時,往往很難招架。
工具類應用的這些屬性,就決定了其未來發展的困境。明星公司Evernote也不例外。大家不會忘記,但它可能會被拋棄。
也許這個商業化謎題的關鍵就在于付費方。Evernote的基本款很好用,但C端用戶中愿意付費的還只是很小一部分。要賺錢,就必須要有大量持續增長的用戶。但B端用戶就不一樣了,只要數據可以流轉,付費方就成了企業,客單更高,生命周期更長。只要產品好,用戶獲取完,每年能收大客單的錢,帳算起來會好看很多,日子也會過得好很多。
曾經創辦了兩家公司的 Phil Libin 沒能解開這個謎題,現在就要看新帥Chris O’Neill的了。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