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代步車這么多,還沒一個真靠譜!自媒體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文 | 國仁
我們將用來解決城市出行、代步的交通工具可統稱為代步車,此類項目目前已經呈現“泛濫”之勢,這種泛濫和2014年的講概念不同,比如典型的百度自行車項目。它們已經開始與市場對接,讓消費者買單。
但目前看,仍然沒有一個真正靠譜的,或者說真正的爆品。
更寬泛地看,這類項目主要分為這幾類:
1、平衡車類,包括獨輪、雙輪、大輪、小輪、滑板等等之類,典型代表Ninebot、Solowheel、樂行等等。
2、自行車類,基本以傳統自行車的形態為基礎衍生,進行差異化,BeginOne、曲奇、云馬、小海豚,如果樂視也算的話,歸在這里;張向東的城市車不管智能與否也在這一類。
3、電動車類,理所當然,主要由電能驅動的兩輪車,形態與傳統電動車相近,牛電、Citycoco等是代表。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從去年到今年,接觸了很多這樣的項目,和創始人聊,大家都能聊出自己的情懷、與眾不同、業界第一,出發點我很敬佩,因為都是很像做成事的人,滿懷熱情,真的熱愛并試圖通過一個靠譜的團隊,打造一個靠譜的產品,去顛覆一個可以變得更美好的出行市場。
被高估的需求
既然如此,為何我認為這些項目還不是真正的靠譜呢?最重要的一點是,也許很多人都高估了這種短途出行方式的需求。
按需求來看,選擇前面這幾種交通工具的人群,用途無非兩類:短途通勤和休閑運動。
但無論是這里面的哪兩種,人群其實都是十分固定的。愿意選擇騎自行車去上班或菜市場買菜的人,和愿意周末到郊區騎行鍛煉的人,其實都是相對固定的人群,這與個人的偏好有關,你是很難讓一個平時不騎車上班的上班族,因為有一輛很酷的騎行車,而改變交通方式;就像你不可能因為某個相機點功能非常好,而讓攝影愛好者的數量成倍增長,因為愿意琢磨這個的還是那群人。
從這一點看,無論是通勤還是休閑運動,此類代步車的人群絕大多數都是存量市場。這和智能手機、智能手表市場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智能手機功能的不斷擴展,與日常生活的關聯度越來越高,從而讓每一個人的生活都與智能手機息息相關,于是全民普及成為必然,但這種代步工具并不是。
被YY跑偏的需求
第二個認為不靠譜的理由是被跑偏的需求,即使在我們認為市場仍然很大的存量市場,也需要的是真正靠譜滿足日常需求的產品,而不是被意淫的美好生活。
對一個現代生活中的代步工具,有幾點是十分重要的:
1、上手極為簡單,最好不需要學習成本,安全易操控;
2、能夠上車、上電梯;
3、充電極為快速、方便;
4、除了電能驅動、兼顧腳踏。
在這些基本需求還沒有滿足到時候,我們看到的這些創新項目在講怎樣的故事呢?標新立異與眾不同的造型、數據同步/跟蹤、防丟失、導航等等。
這里面最應該吐槽的應該是造型和設計,上百年來,自行車的設計已經非常成熟,從來不會因為現在一個創業團隊標新立異的設計而能夠讓我們的騎行體驗發生什么質的變化,想想經典的28大桿的高坐姿大輪圈才是真正的拉轟。
所以你會看到前面我提出的這幾個簡單需求,其實真正能夠滿足的沒有幾個真正能全部滿足。平衡車類產品大都需要學習成本,上坡難也有危險。電動車產品大都很難推進你家電梯,能夠放到車內,作為自駕接駁的品類也少之又少。
就我自己的經歷,曾經騎過一段時間摩托車,也先后購入了一輛捷安特旅行車(介于山地和公路之間,用途廣)、以及一輛大型折疊自行車、也有一輛獨輪平衡車,雖然出于各自的不同需求購買,但綜合看幾輛車使用率都很低,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此類交通工具的粘性并沒有那么強。
那為什么還有這么多團隊趨之若鶩,各立山頭呢?因為這是一個很容易進入的市場、這是一個看似人人都需要的市場、這是一個講故事就能拿到錢的時代。
也許這么說,我會得罪不少朋友呢,但確實也許這個市場被你們想復雜了,又想簡單了。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智能硬件第一媒體,行業必讀!專注報道全球智能硬件創業者和產業鏈;為創業者,連接智能硬件生態,走到風口去看豬。已有智能硬件創者、投資人10萬+忠實讀者。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