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放型運營,“互聯網+”時代的初始化特征觀點
自“互聯網+”概念提出以來,雖然得到了很多行業的認可和呼應,但仍有一部分人心存質疑,認為是市場炒熱了概念,口號大于行動。其實,有這樣的認知也在情理當中,撇開的確存在有些行業企業利用概念作出市場投機的行為不說,除了互聯網金融,現階段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深入改造成效有限。但這些都不能改變和影響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結合價值意義所在,任何一個事物都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很明顯,當下二者的融合還處在粗放型運營的初始階段。
“互聯網+”的概念之所以提出,不管是對傳統行業還是互聯網行業,都是有一個相互需要的存在條件,它是有一個“1+1大于2”的結合效果在的。如果不能與實體經濟結合,互聯網的發展沒有價值的實現基礎,等于是空談,就像再厲害的技術,歸根到底也是給人和產品帶來延伸和服務,而實體經濟如果不借助互聯網科技的發展成果,就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產生不了新的動力,最終會輕易被時代淘汰。
先走穩再談飛的問題
“站在風口,連豬都會飛”,這是雷軍為當年小米在短期內取得飛速發展的一句形象比喻,由此“風口”也成了后來互聯網界對時勢機會的代名詞,“互聯網+”也是一個風口,是各行業實現轉型的風口,它帶來的不僅是拉力,也是推力,但無論再大的風口,先走穩,再談起飛也不遲,畢竟戰略也要結合實際情況。
首先,實體經濟體制下的傳統行業,往往帶有樹大根深的特點,對互聯網不了解,不敢輕易試水,而互聯網行業,對傳統行業的理解也不是很透徹,雙方都有一定的理解隔閡空間,這是一個需要循序漸進的過程。再者,在融合的過程中,必然會存在一定的利益矛盾糾紛,要想顛覆,阻力是不可避免的,就像Uber滴滴快的打車對傳統出租車的沖擊和矛盾,傳統出租市場是不會輕易妥協的,所以徹底改變出行方式還需一段時日。另外,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在工具上多做打磨試驗,對以后更順暢持久的合作也是好事情。
由粗轉精,是目標實現的必然趨勢
粗放型運營,明顯的特點就是以規模取勝。當你再聽到阿里投幾十個億在互聯網金融,百度投200個億在糯米網時,不要感到詫異,先圈地引流培養,再談價值開發,這可以說是現階段互聯網與服務行業合作的典型商業模式,但在這個慢慢融合的過程中,由粗放到精細化運營是一個必然趨勢。
大數據是“互聯網+”時代的一個重要理念和技術,也是實現轉型增值目標的重要工具。它的戰略意義不在于掌握龐大的數據信息,而在于對這些含有意義的數據進行專業化處理。換言之,如果把大數據比作一種產業,那么這種產業實現盈利的關鍵,在于提高對數據的“加工能力”,通過“加工”實現數據的“增值”。而現階段,各行業規模的擴充還停留在數據的收集上,并沒有全面進入數據處理加工實現增值的階段,所以,目前的”互聯網+”還走在實現目標的路上。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