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開放版權來對抗壟斷,阿里姍姍來遲勝算幾何?觀點
不管BAT們各自在版權上使用怎么樣的模式來籠絡網絡文學的創作者們,它們的核心思路其實都是一樣的:即圍繞知識產權,打通文學、游戲、影視等泛娛樂產業鏈
據媒體近日報道,阿里文學首次召開戰略發布會,宣布將以移動閱讀為突破口,推出開放版權戰略,還與多家內容商達成戰略合作,正式吹響大力進軍網絡文學市場的號角。
至此,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這三家被稱之為“BAT”的互聯網三巨頭,繼前不久在車聯網領域聚首后,再一次在網絡文學領域碰了個照面。
看似沒有任何文學基因、因為電商血統而商業范兒濃郁的阿里,最后入場網絡文學,能有好果子吃嗎?
用開放版權來對抗壟斷?
在此次戰略發布會上,阿里文學透露出了兩個信息。
其一是阿里文學與新浪閱讀、塔讀文學和長江傳媒達成合作,將在微博自媒體平臺的作品互動傳播、新銳作者的聯合簽約培養、依托大數據的作品定制出版,以及影視和游戲IP衍生等多方面展開合作。
其二則是阿里公布了版權合作政策,表示將僅針對電子版權簽約,不強行控制作品其他版權。非作者自愿情況下,阿里文學不與作者簽署委托創作、版權轉讓、綁定人身的長約等合約。而作品的出版、動漫改編、游戲改編、影視改編的版權利潤也將全部讓利給合作方。
這兩個信息中,其實都指向了一個關鍵詞:IP,即知識產權,或者更明確地說是網絡文學作品的版權。
阿里文學此舉,直接把箭頭指向了占據網絡文學半壁河山的騰訊。在目前網絡文學市場上,騰訊文學一家獨大,并在版權主推獨占方式。而這種獨占方式,則是從盛大文學繼承而來。一個背景是今年初,騰訊文學和盛大文學聯合成立的新公司“閱文集團”正式掛牌,由此占據了網絡文學市場的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與之對應的是百度在去年年底,對縱橫中文網、熊貓看書、百度書城等網絡文學品牌和內容進行整合,成立百度文學。
阿里文學總編輯周運就指出,此前的網絡文學競爭,大家的做法是通過砸錢控制版權,在版權基礎上延伸產業鏈,并把內容和用戶聚集在自己的“圍墻”內,最終比拼的就是各自所擁有的資源;而阿里文學要換個玩法。
這個玩法,其實并不復雜,就是開放的版權合作。其目的性亦很明確,周運除了沒點名外,已經非常直言不諱了:“網絡文學業內已經出現一個很大的‘巨無霸’,不管做什么動作都繞不開它。我最擔心的是在內容產業上出現壟斷,而如何破除壟斷,只能通過開放的方式來消除影響。”
然而,其實不管BAT們各自在版權上使用怎么樣的模式來籠絡網絡文學的創作者們,它們的核心思路其實都是一樣的:即圍繞知識產權,打通文學、游戲、影視等泛娛樂產業鏈。
畢竟,BAT們都很清楚,僅僅是網絡文學的營收,做到極致也是蠅頭小利。
阿里的文學產業鏈起點
數據顯示,我國手機閱讀活躍用戶達4.9億,其中網絡小說占了全部閱讀門類的60%,手機網絡文學使用率為44.4%。網絡文學已成為與網絡視頻、網絡游戲、網絡購物、網上支付同等重要的主流互聯網應用。
但在這個看起來很強大的數據背后,則是一個被有意忽略的事實。易觀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網絡文學市場收入規模達46.3億元,預計在2015年整體市場規模將突破 70億元。而2014年百度全年營收為490億元,騰訊為789億元,阿里為762億元,也就是說,網絡文學整體市場規模還不到騰訊和阿里營收的1/10。
相比網絡游戲和網絡購物在2014年的1108億和2.8萬億市場規模,網絡文學更是一個小兄弟。尤其要注意的一點是,騰訊和阿里分別是中國網游和網購領域執牛耳者。
做小生意的目的是為了給大生意創造藍海,一個業內人士如此和筆者表述:去看看阿里的布局就很明白了。
除去阿里系中作為給網絡文學引流、擁有2億用戶的新浪微博和日活躍用戶超過1億的全球最大的第三方瀏覽器UC,真正能夠讓網絡文學的IP變現的其實是血統更加純粹的阿里文化產業鏈。在影視改編支持上,阿里文學可與阿里影業、光線傳媒、華誼兄弟等公司達成合作關系,游戲改編資源則有網游聯運平臺九游等。
這個衍生品的構架,基本上囊括了網絡文學在當下中國市場最具掘金能力的產業鏈范疇,所謂版權開放,其實周運也解釋的非常明白,即與合作伙伴合力打造IP,這方面的合作即包括傳統的出版圖書、網絡原創作品的版權合作及推廣,也包括自有作品版權的衍生合作,還有與合作者一起聯合打造和推廣頂級IP。其目的,也只是在當下阿里并不握有強有力IP的大背景下,建立一個對抗騰訊文學的統一戰線。
“但真正最終用于版權周邊開發這個大金礦的,其實依然是阿里系鏈條上的企業們。”業內人士指出:“僅僅看阿里在影視上的布局,即可知道阿里的布局有多猛。”3 月4 日,阿里巴巴集團斥資近24 億元入股光線傳媒,成為其第二大股東。至此,阿里系已經成功構建了一個從內容原創(阿里影業、華誼)到發行、分銷、傳播(光線、優酷土豆、新浪微博)再到終端(魅族)的強大文化傳媒矩陣。
而在這個文化傳媒矩陣之上,還缺少一個原創IP的泉眼,阿里文學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宣告出世,其實都是有預謀的。
再美的模型也有軟肋
盜版不是阿里文學的威脅,甚至騰訊文學也不是它的大敵,對于阿里文學來說,如何讓現在的文化矩陣產業鏈能夠運轉起來,實現IP的真正變現,才是它的軟肋。
有媒體報道稱,當初《甄傳》的改編版權只賣了30萬元,但電視劇《甄傳》賣給電視臺,一集的價格就是300萬元,整部電視劇賣給樂視的獨家網絡版權是2000萬元,翻了67倍。
據前景廣告數據統計,目前網絡小說和游戲改編劇已占據市場劇目的近50%。而伴隨著改編熱,熱門小說的版權價格也水漲船高。2013年下半年,一部熱門網絡小說的版權價格約100萬元,而現在普遍漲至200~500萬元不等,一些點擊率極高的網絡小說甚至能賣到千萬元,與過去相比翻了數十倍。
這一切,似乎都在說明IP的重要性??闪硗膺€有一個傳聞,在阿里最終決定要投資盛大文學時,被當時的阿里高層否決了。而據外界分析,這一決斷的一個理由是,盛大文學估值6億美元太貴了。最終,是騰訊文學斥資40億~50億人民幣整合盛大文學。
當初盛大網絡,其實也做過類似阿里的布局,手握80%左右網絡文學IP的盛大文學,加上盛大游戲、有湖南衛視參與的盛視影業以及夭折了的盛大盒子,其實也是一個看起來薈萃了當時最精銳文化產品制造力的文化產業鏈矩陣??山Y果呢?十年時間也沒開發出賣座的產品,只能大批量對外進行IP銷售。截至2014年底,114部網絡小說被購買影視版權,游戲動漫領域也出現了大量網文高價授權的案例。其中有大量的IP,就出自盛大文學。
“可問題是,這些銷售并沒有造成網絡文學衍生產品的繁榮。”業內人士指出:或許手游領域好一點,但影視、動漫乃至玩具市場,其實都還幾乎是死水一潭,只見風吹,不見草長。一個客觀原因是,大量的網絡文學作品本身就是同質化的,局限于玄幻、盜墓和穿越題材,甚至有政策限制的風險。
不過阿里可能還有一個后招。盡管周運表示,馬云給了文學業務很大的自主權,不需要過多和電商經驗糾葛在一起。但實質上,阿里文學更為現實的變現途徑或許就是阿里的電商領域,通過網絡文學IP衍生出來的玩具、圖書等周邊,將可能成為自營產品極少的阿里電商中,一個全新的阿里自營電商體系,而且即使提供IP給它扶植起來的淘品牌,以流量和版權入股,也可能成就一番天地。
這或許是阿里在整個網絡文學產業鏈矩陣中最有潛力和底氣的一環,盡管它至今還沒顯露出企圖。
———————作者介紹———————
作者:張書樂 微信號:zsl13973399819 著有《越界——互聯網時代必先搞懂的大敗局》、《實戰網絡營銷》、《榜樣魔獸》、《推手兇猛》、等多部著作,歡迎訂閱。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