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美的合伙造空調,傳統家電不站隊就不能活?自媒體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文 | 翰陽
在小米宣布戰略入股美的半年后,雙方合作的首款產品終于亮相。
今日下午,搶在華為榮耀和魅族的新旗艦登場前,小米與美的正式發布了“i青春”系列智能云空調。一齊正式亮相的,還有此前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曾為大家評測過的小米智能家居套裝。
不過,除了產品本身,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更關心這樣一個問題:在智能家居的大潮下,傳統的家電廠商,如果不選擇在互聯網巨頭之間站隊,能活多久?當然,我們還得先從產品說起。
智能化的空調什么樣?
如今,打著智能旗號產品越來越多,現在又多了一個空調。那么,植入了小米基因的美的智能云空調是否名副其實?
拋去傳統空調具備的功能不談,只關注智能。據美的副總裁、家用空調事業部總裁吳文新介紹,美的智能云空調支持WiFi和藍牙連接,可通過美的智慧家居APP進行控制。作為小米智能家居生態的一部分,美的智能云空調最大賣點是可以通過小米手環聯動。
其主要的應用場景有3個方面:
1. 其可以通過小米手環進行用戶位置的實時定位,實現快到家時空調自動開啟,離家時空調自動關閉。
2. 通過手環識別人體入睡狀態,自動開啟空調的睡眠模式。
3. 通過手環監測人體的運動狀態,空調可自動設定科學的溫度。
在與小米智能家居套裝的聯動方面,美的智能云空調可以通過前者的門窗檢測器、智能開關鍵實現空調的自動開關。相對應,MIUI將在鎖屏界面嵌入智能家居的控制入口,雙方應用實現互通。
據悉,美的“i青春”系列智能云空調售價2699元起,僅在線上渠道銷售,首款產品的年銷量目標為10萬臺。同時,小米也否認了將尋找代工廠推出自有品牌空調的傳聞。
空調背后的智能家居野心
在簡單的產品背后,暗藏的是小米與美的在智能家居領域的巨大野心。
在發布會上,小米副總裁黃江吉透露,不包括智能手機在內,小米在線的智能設備量約為1000萬臺,其中智能空氣凈化器的聯網率達85%;智能家居APP安裝用戶超過1500萬,日活躍用戶達到200萬。而未來,小米預測整個智能家居市場將是智能手機的5到10倍。
美的方面,吳文新表示將在5年內投資50億元升級其在全國6個的制造工廠,向普通消費者提供定制化空調產品服務。未來,美的M-Smart智慧家居體系將與小米智能家居結合,由傳統家電制造商轉型“智慧家居服務商”。
二者分工明確,美的負責家電硬件的制造;小米則充當“血液和連接的作用”,專注于傳感器和協議的互聯,而雙方在智能家居APP上的已實現數據和控制的打通。
聯手背后:1+1大于2?
去年12月15日,小米宣布借定向增發的方式以每股23.01元的價格入股美的,投資金額達到12.66億元,持有后者1.29%的股份,并提名一名核心高管進入美的出任董事。
雙方合作之事一出便引發市場的猜想。
據美的今年3月公布的年報顯示,2014年全年,美的總營收為1423億元,同比增長17%;凈利潤為105億元,同比增長44%。其中,包括空調、冰箱、洗衣機在內的大家電業務收入為924億元,而前三者的銷量均居國內的前兩位,總銷量則接近3億臺。來自電商渠道的收入達到100億元,部分品類的增長率超過200%。
據雷軍此前公開的數據,去年,小米手機銷量為6112萬部,同比增長227%;總營收為743億元,同比增長135%。而以2014年底小米第6輪11億美元的融資額計算,其估值已達460億美元,僅次于BAT。有業內人士預計,今年,小米手機的銷量將超過8000萬部。
實際上,在智能家居概念火熱的背景下,雙方的合作是互補的。
對于美的來說,年初發布的M-Smart戰略并未使其占據先機,也沒有和海爾等競爭對手拉開差距。作為一家相對傳統的家電廠商,美的所缺乏的不是技術工藝和供應鏈,而是在“軟實力”層面上對于生態體系、用戶體驗及營銷互動的能力。后者,是小米所擅長的。
對于小米而言,隨著國內手機市場增速放緩,其在銷量上的高速增長也可能遭遇瓶頸。押寶智能家居,回歸產品布局生態鏈,成為雷軍為小米在今年的發展方向上定下的基調。聯姻美的,小米得以借力更快的進入空調、冰箱、洗衣機和廚衛大家電為代表的白電“主流”領域,并可以利用美的在供應鏈和線下渠道的優勢彌補互聯網公司進軍制造業的先天不足。
在雷軍“打造50家類小米公司”、“投資100家硬件企業”的戰略下,基于美的在家電領域的體量和小米在移動終端和互聯網產品上的優勢,雙方的合作相當具有想象力。
對手謀動
不過,小米和美的的合作也正迫使各自的對手走到一起,比如魅族和海爾。
在智能家居領域,魅族和海爾的合作主要體現在了U-Home上——魅族將通過Flyme系統內置的系統級智能平臺LifeKit給海爾提供高于普通APP的權限,而海爾則開放U+的SDK,讓魅族可以完全控制海爾的全線智能設備。
盡管魅族副總裁李楠將雙方的合作稱之為開放平臺而非結盟,但其對于假想敵卻并不隱晦。6月初,李楠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這樣對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表示,“我們被推過來很多合作伙伴,”海爾來找我們,“是因為小米跟美的干了。”
在深圳等地的智能硬件創業者中,“他們圈子里說防火、防賊、防小米,當小米跟別人干的時候他們就會找我們。”李楠說,“你可以建立封閉生態,你也可以打出去,最終都有一個商業上的平衡,封閉和開放最終都會有一個平衡。”“我們會抓住這個回潮,找我們的往往是行業中的第一、第二,跟小米合作的是第三、第四,整個股權控制、利益分配等等完全是不一樣的。”
與小米的模式不同,魅族和海爾所主導的都是較為松散的開放平臺。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已有110家廠商加入魅族生態圈,而海爾的U-Home也拉攏了不少中小家電廠商。
兩種模式的未來
不論是國外蘋果的HomeKit、谷歌的Brillo、三星的Smart Home,還是國內小米+美的、魅族+海爾,大型手機廠商(或擁有手機硬件業務的互聯網公司)+大型家電廠商+第三方中小廠商的模式似乎是當前智能家居領域擴展的方向。而其在國內市場,又分成了兩種不同的形態。
1. 以小米為代表,通過投資不同領域的單一企業以“單品爆款”完成對市場的收割式戰略。
2. 以魅族為代表,通過開放平臺最大化的拉攏各領域內的多個廠商。
對于前者而言,優勢在于其可以很好的把控整個智能家居生態和良好的用戶體驗,資本的合作也增加了雙方的穩定性;而劣勢則在于其較高的市場風險和用戶選擇的匱乏,同時也會樹敵無數。
對于后者來說,盡管可以打造一個巨大的平臺生態,但其是否能夠打通不同廠商各個產品的兼容性、滿足用戶對智能家居體驗的高要求,甚至在這種松散的體制下是否能夠平衡好各方的利益關系,仍然是個不小的問號。
新一輪站隊開始了
智能家居是一個將要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趨勢,其意義可能遠遠大于智能手機。而在這波浪潮中,互聯網公司與傳統家電制造業的融合將成為必然——優勢互補,聯合共贏,這句被用了太多的口號在如今的智能家居領域、在上述兩類企業的競爭與合作中,正在被實踐著。
同時,這種融合并不意味著競爭的減弱。相反,傳統家電企業正面臨著曾經很多互聯網公司經歷過的站隊的選擇。不僅是今天的小米,BAT們都已將目光投向了這里,相比于單純的硬件,擁有用戶的互聯網公司似乎更易掌握智能家居的主動權。未來,智能家居的戰爭是平臺的戰爭,龐大的用戶數將成為作戰的基礎。
美的與小米,海爾與阿里巴巴和魅族。傳統家電剩下的玩家們,站隊的時刻已到,捆綁上互聯網巨頭的戰車,或者被碾過去。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