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洋而不媚外,中國科技媒體為何一路向西看觀點
BAT是被中國科技媒體捧紅的一個詞,意指占據中國互聯網半壁江山的三大“巨頭”。在大洋彼岸與之對應的是FAG——Facebook、Apple和Google,其外還有IBM、微軟、Amazon等巨頭公司。如果注意留心各大科技媒體不難發現,這些海外巨頭的消息,并不少見,一定程度它們所占據的版面更多。某款產品的新功能,AppStore的新政策,某位大佬的一句話,中國科技媒體引導著行業關注著硅谷的一舉一動。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互聯網企業的動向,尤其是業務和產品層面的動向,卻很難被科技媒體所關注,哪怕一些動作對于行業而言很重要,或者與中國用戶生活關系更加密切,但科技媒體們往往并不會給予關注,惜字如金。
這讓科技企業媒體公關的很頭疼,客戶希望行業和用戶知道自己的一些消息,卻很難獲得曝光的機會。于是只得求助于自媒體微信公眾賬號,要獲得科技媒體的關注,只有通過口水戰搏出位、內部員工爆料或者投融資重組這類“大事件”來實現。
我將這種現象總結為中國科技媒體的“崇洋”情結——不算媚外。
這種現象更突出的表現是在各種行業盛會上,如果沒有傳說中的海外科技界“大佬”站臺,都不好意思發布招募觀眾的公告了。最為人所知的便是《失控》作者凱文·凱利,騰訊高管對這本書以及這個人的重視,使得他在中國圈內認知度就要蓋過硅谷。如果留心觀察,在中國現在會有越來越多的機會見到這位“老朋友”,其中一些還是一些遠離互聯網圈的機構所組織的。創業者、企業家們紛紛前往瞻仰,爭取與之對話的機會,尋求困惑企業問題的救治良方。
類似的“硅谷大佬”,還蠻多。
久而久之,中國科技行業給人留下了一個印象:C2C(Copy2China)是基本模式,先進的技術、產品和模式均來自海外,中國科技公司都是在模仿。與之對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科技的未來趨勢在硅谷,硅谷做什么,投資者就重視什么,創業者就做什么。
仔細看,這并非事實,因為中國科技行業的原創產品越來越多,創新能力越來越強,本土商業模式越來越多。微信、百度和搜狗等產業的創新功能甚至開始被硅谷公司模仿。中國科技業“跟隨者”的帽子被戴上,中國科技媒體功不可沒。要摘下,恐怕還是要靠科技媒體。
我分析了下,之所以中國科技媒體有“崇洋”情結,大概有以下原因:
1、過去幾十年,互聯網時代,中國確實是跟隨者,很多企業確實是靠著模仿硅谷而成功的,這是事實??萍济襟w理應給行業更前瞻性的內容,因此,傳遞來自硅谷的消息自然更加重要,滿足讀者痛點需求。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這一點才逐步發生改變,不過科技媒體的思維還停留在互聯網時代。
2、編譯是非常低成本的內容創作方式。不需要原創而是編譯內容,這是實習生甚至兼職學生都可以完美完成的任務。這有很多好處:更及時的內容、更低廉的成本,以及,永遠不用擔心缺內容。唯一的問題是,大家都盯著海外一些科技媒體去做翻譯,難免“撞車”。
3、媒體人對中國科技企業存在一些偏見。一些媒體對于中國科技企業有一些偏見,對中國企業的創新視而不見,或者認為是無關痛癢的,記得有一次我將百度與Google相提并論,就有一位同行說:將這兩家企業放在一起對比,太抬高百度了吧。這種想法出現在普通小白用戶中還可以理解(他們被媒體引導了很多年),但是科技媒體從業者,恐怕還是要放下這樣的偏見才行。
4、避免給讀者留下廣告軟文的嫌疑。一部分讀者對于廣告、軟文還是有些挑剔或者說潔癖的,一篇文章不論好壞,上來先看是不是軟文而不是內容本身有無價值。先看動機再看結果,在各種突發事件討論中也很常見。基于此,中國科技媒體如果發布過多國內公司的消息,很容易被質疑是不是企業給錢了,是不是企業包養了,反過來,如果每天都發布Google、Apple這些企業的大小事件,卻不會有人有此質疑,畢竟沒幾個人會聯想,這些企業會贊助國內科技媒體。因此中國媒體的“崇洋”情結,很大程度實在滿足讀者需求。
不過,我建議中國科技媒體以后還是多關注下中國本土科技行業,尤其是創業團隊。這里正在誕生著海量的創新,這些企業才是中國科技業的未來,這些企業的產品才是真正在影響著中國用戶,這才是值得科技媒體關注的未來,不要再一路向西看了。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