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汽車什么樣?只是碰巧看起來像汽車而已!自媒體
如果非要給技術發展時期做個劃分,那么2007年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年份。當這一年1月喬布斯站在macworld大會展示第一代iPhone手機的時候,他或許不會想到多年以后一個名為「低頭族」群體的出現。自2007年開始技術將人類帶入到一個新的紀元——移動互聯網。
在過去的8年里,移動互聯網創造的奇跡遠勝于過往PC互聯網時期。硅谷頂級風投A16Z合伙人Benedict Evans更是認為,移動互聯網無論是硬件上的iPhone、Android設備、Touch ID、NFC芯片,軟件層面的instagram、Siri等,其對人類的影響力遠遠超過PC互聯網時代的瀏覽器。
而站在移動互聯網「七年之癢」的第八個年頭,尤其是全球智能手機人數突破20億并繼續迅速增長的2015年,下一個移動互聯網的主角會是誰?這或許能從正在上海舉行的CES Asia上可見一斑,在此次科技秀上,汽車成為當仁不讓的主角,而互聯網公司也為汽車的未來勾勒出一幅「未來已來」的盛況,本土企業中,百度的Carlife車載互聯技術日趨成熟,搭載該技術的新車即將于7月出廠;華為、阿里相繼聯手各大車企,在汽車智能化層面尋求突破。
那為什么汽車會受到如此大的青睞?
下一代汽車
即便是「原始」的功能機,到現在也不到30年歷史,而汽車工業則有著百年歷史沉淀。歷史包袱沉重的汽車行業為什么會成為移動互聯下一個主角呢?
首先,與傳統移動設備(手機/平板)類似,汽車天然具備了移動的屬性,而且在汽車行業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汽車廠商為汽車裝備無數傳感器——從空氣壓、油壓、水溫等等。汽車的天然屬性與后天的配置的傳感器決定了汽車完全可以成為未來新一代的移動終端。
其次,圍繞汽車智能化操作以及智能汽車的討論不絕于耳,尤其是特斯拉的橫空出世,多多少少讓傳統車企們感受到智能化操作帶來的壓力。而像Local Motors這家「另類」的3D汽車制造商,則要把汽車上千塊零件減少到20個,從而實現汽車組裝的模塊化,大大降低生產汽車的成本。這系列挑戰將加速汽車廠商的轉型,而第一步,就是擁抱互聯網,并加強與互聯網公司的合作,開展車聯網試點。
從某種程度上講,移動互聯網推動人類進入大數據時代。由于移動設備具備天然的數據收集屬性,其豐富多樣的傳感器能比傳統計算設備(比如PC)收集到更多數據。而現在,汽車正在扮演大數據收集者的角色,這些路上的交通數據不僅對于改善城市交通意義重大,也將成為無人駕駛研究中的重要參考資料。
另外,根據中汽協的預測,2015年全球車聯網市場規模有望達到3000億元,全球將有60%的車型配置車聯網技術,到2020年這一比例會進一步提升至90%。而在中國連續六年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的宏大背景下,中國的車聯網前景也備受矚目,這個戰場也聚集了諸多的競技好手。
誰在決逐下一代汽車?
傳統汽車廠商不可謂不努力。通用開發了On-start,寶馬一直改進idrive,還有備受業界好評的福特,這家公司甚至要轉型為移動科技公司。然而汽車行業需要解決的那題是當每一個品牌都在提供解決方案時,如何讓車主真正享受到便利,而不是換一次車就要從頭開始學習那些所謂「智能」方案?更重要的一點在于,如何真正開發出一套讓用戶覺得好用愛用的智能解決方案?
互聯網公司有著巨大的優勢,如今移動設備Android與iOS平分天下,這讓車商們海量的解決方案只剩下了兩個:基于iOS或基于android。其次,互聯網公司擁有豐富的的用戶體驗設計經驗,這并不是汽車廠商簡單招幾個UI設計師就能完成的工作。
事實上,互聯網公司的確在這樣做了。
蘋果公司在兩年前推出基于iOS的車載系統Carplay,用戶可以利用該服務使用汽車車載系統操控自己的iPhone,包括地圖導航、通話、音樂播放以及收發iMessage等等。
搜索巨頭Google則針鋒相對地推出名為Android Auto的車載系統。Android auto與iOS并無本質上的區別,核心產品依然是電話、音樂和導航。
在國內,圍繞下一代汽車的想象則更多。既有生態式的發展計劃也有平臺級的解決方案,也有單點突破的智能硬件。
今年4月,阿里成立汽車事業部,正式啟動了阿里的下一代汽車計劃。目前來看,阿里的汽車計劃更是一種汽車生態,將旗下的Yun OS、云計算產品內置到合伙車商的汽車里,并打通產銷買賣的整個鏈條。
百度則以另一個視角切入。通過之前在地圖、語音方面的積累,百度的Carlife日趨成熟。公開資料顯示:目前百度地圖的活躍用戶已經達2.7億,與百度地圖API相關的應用有60萬個之多,覆蓋了23個行業。這一優勢無疑為Carlife的迅速部署提供了堅實基礎。在使用層面,通過USB或者藍牙將手機和車連接,CarLife就成為一套全新的車載系統,提供地圖導航、音樂播放和通話等功能就能嫁接到既有的車載系統上,變成一個嫁接的新系統,可以用來地圖導航、音樂以及通訊。
騰訊的車聯網布局,似乎是慢了半拍,從投資路寶盒子到入股四維圖新,騰訊還是在圍繞地圖做文章。其后如何整合諸如微信、大眾點評、京東等自有或投資的產品,還有待觀察。
互聯網公司為下一代汽車畫出了一張美好的大餅。這里既有人、機、車深度交互,又有無人駕駛到來前的美好憧憬,然而這「新世界」的背后,誰的勝算更大呢?
當此汽車遇到彼汽車
在過去,困擾汽車行業的是硬件,作為設計復雜的機器,汽車當然需要復雜的工業加工。進軍汽車領域需要大筆投資,即使成功也不意味著盈利。歷史上看,克萊斯勒創建以來,特斯拉是美國第一個盈利的新型汽車制造商。
如今,汽車硬件隨著3D技術的成熟會逐漸不再成為難題,此時軟件的考量就成為下一代汽車爭奪的焦點。即便以現在來說,汽車廠商的話語權已不如從前,你能想象一家汽車廠商容忍用戶因為能夠使用iPhone手機而去選擇搭載Carplay的友商汽車,抑或因為地圖原因選擇內置有百度Carlife的汽車?從這個角度來看,汽車廠商會不斷加強與互聯網公司的合作,這一趨勢也反映在各大互聯網公司公布的汽車合作伙伴里——幾乎所有的主流廠商都想互聯網公司伸手示好。
但與此同時,傳統汽車廠商并未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畢竟這是一個有一定風險的投資,尤其困擾汽車廠商的難題是:到底這些互聯網公司帶來的智能方案能有多大市場前景?
蘋果的Carplay看起來的確很炫酷,但Carplay的硬傷在于只能運行和iPhone設備實現車機連接,這意味著全球有約81%(數據來自IDC)的智能手機用戶不會購買內置Carplay的汽車;Google的Android auto的確能吸引到絕大多數的智能手機用戶,但在全球汽車最大市場的中國,這套解決方案就是個悲劇。
在國內,阿里、騰訊尚未提出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而從產品設計思路來說,百度的Carlife與蘋果、Google的解決方案類似,都是利用手機與車載系統建立連接,為司機提供導航、娛樂、通話服務,能夠滿足司機開車時的基本數字化需求。所不同的是,Carlife并非系統級服務,更像是一個開放的App,兼容性更強。相比于蘋果的設備鎖定,Carlif同時支持iOS和Android的手機和車機互聯,無論iPhone還是Android設備,都能正常使用,這對汽車廠商、第三方開發者以及用戶來說意義重大。
過去幾年的移動市場證明,平板、可穿戴設備都無法成為移動互聯網的主角,而下一代汽車則寄托了互聯網公司再次探險移動互聯網的希望。越發強勢的互聯網企業正悄然改變這個傳統行業的行為規則——更遠一步的汽車會是什么樣子的?未來主義者Paul Saffo的答案更耐人尋味:「這些移動新設備只是碰巧看起來像汽車而已。」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