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創業變成你的職業創投
孵化器、股權眾籌越來越多了,創業者獲得融資成本越來越低,機會越來越大,很多創業公司正的如雨后春筍一般每天都出現在創投媒體的報道中,大額的融資數字沖擊著等待融資的創業者的眼睛,讓大家充滿希望和渴望。
總理極力的推崇“眾創”、“互聯網+”,在他的影響下,各類創業大賽開始在全國各地展開了,不論是傳統的北上廣深,還是各地級市,都在如火如荼的倡導創業,然而國內的融資環境確實變好了,但創業者卻沒來得及跟上發展的速度,一些不知道自己正在坐井觀天、異想天開的創業者,拿著粗制濫造、東平西湊的項目正在到處碰壁;另一些值得包裝的,被平臺各種推介,成功的獲得了有投資指標的投資方的融資。這些情景讓我想起了幾十年前的大躍進:人們不顧一切現實的吹噓自己的地能生產多少多少糧食,上頭也根據這些吹噓評獎授勛,媒體爭相報道著怪異的“現實”。
類比雖然很夸張,但確實有點相似,現今的政府、媒體、投融資平臺之如此推崇萬眾創業,有基于現實的考慮,現行中國經濟正遇到近幾十年來最艱難的時刻,實體經濟發展前景暗淡,就業率下降嚴重,這么多的人如果整天無所事事,刷刷網易新聞、做個五毛噴子,社會穩定一定會出問題,而中國互聯網正飛速發展,尤其是移動互聯網,中國似乎已經走到了世界的前段,然而互聯網不能只顧自己發展,到了如今這個階段,與實體經濟緊密聯系的O2O,也就是互聯網,適時地大力倡導這些概念正好解決了如上所有問題:依靠互聯網拯救實體經濟、依靠創業解決就業率。
我們不能說總理的政策是錯誤的,只不過有點拔苗助長了。想要超出預期的成長,除了提供各種便利條件,還必然得忍得住劇痛。
創業是越來越便利了,你想創業么?
有人會幫你注冊公司,有人給你提供辦公場地,有人幫你張羅團隊,有人幫你做免費宣傳,有人給你做融資指導,有人將前人創業的經驗整理好給你看,這些服務有些是要花點銀子的,有些只要你給點現在還什么都不是的股份,有些甚至是免費的,可以說如果你現在想創業,看上去只要有個點子就行了。不論是互聯網老兵、實體行業從業者還是在校大學生,這么個大環境對創業者來說太好了,好的有點過頭了,在這個成功概率就像中頭等彩票大獎一樣的行業里,大量的不斷創業不斷失敗的連續創業者被培養成了“創投專家”,他們變得熟知一個創業項目從只是一個idea到如何搭建團隊,如何找辦公場所,到如何尋求融資的一整個過程。這么優越的創投環境,讓他們很省心,也讓他們缺失了很多需要親自踢開的“絆腳石”。
很容易地創辦一個公司,很容易地被包裝成一個“產品”推介給天使投資方,不論成敗,他們繼續創業變成了連續創業者,創業變成了他們的職業。
現實歸現實,解決方案歸解決方案,如果被倡導的人群沒有成長到符合這個環境的階段,難免因走的太急而扯到蛋。就拿鼓勵大學生輟學創業來說,幾千年的家庭教育模式,幾十年的禁錮式的,參差不齊的,連教師們搞點學術都造假的教育模式下培養祖國的花朵,想要希望他們在不經過社會現實歷練就走向創業這條路,顯得有點操之過急,至少成功率上要比有過工作經驗的創業者們再低上不少。當然靠朋友圈賣賣面膜,開個淘寶店也是創業,但比爾蓋茨式的人物就那么幾個,更多的還是被歸為了“不務正業”。創業早期被投資方看重的是做事的人,是你的團隊,初出茅廬的大學生尚且缺乏做實事的經驗,缺乏成事的各種資源,更別提輟學的學生群體。現實點講,這些不顧一切輟學創辦的項目中,絕大多數是被投資人看不到退出渠道的,但你卻不能要求他們真的像天使一樣為你做公益。
創業成本變得很低,學習成本卻在變大。
夢想是要有的,但你在憧憬像馬云一樣創業成功的同時,請現實點,要么利用在校時間,多多試錯,積攢經驗,要么畢業后到相關行業體驗一番,多了解行業競品,再來創新創業,否則,耗費了寶貴的青春,換來的只是“創業”這份工作。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