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這個大金主,錢都投到哪里去了?創投
平均每月公布 2.5 起投資、為每起投資平均付出 2.8 億美元、總金額超過 70.6 億美元——在 2014 年的前 9 個月里,阿里巴巴不僅是一家等待赴美上市的電商巨頭,還成為了一個兇猛而胃口極大的投資者。
為了墊高自身的估值,也為了今后在其他領域的發展,除了與電商行業緊密相關的零售、物流和金融,阿里巴巴也慷慨地將大筆投資砸向了社交、旅行、文化傳媒乃至足球等自己甚少涉足、卻能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繼續抓住用戶的領域。
而這些獲得投資的公司所能看到的,是帶著阿里色彩的好幾張面孔:以戰略投資為主的阿里集團投資部、更像 VC 機構的阿里資本、上市前被剝離的螞蟻金服,或者干脆是馬云和他的朋友們一起創立的某支投資基金。
《好奇心日報》根據數個渠道的公開信息統計,目前阿里巴巴公布的在海內外投資或收購項目已有 87 個;在最昂貴的高德地圖收購一案中,阿里共付出了 16.84 億美元,購入這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的全部股權;僅在 2014 年阿里巴巴赴美上市前的 9 個月內,整個阿里集團及其關聯機構砸出了超過 70 億美元用于投資并購,其中投資金額超過 1 億元人民幣的就有 14 個項目。
在 2005 年 8 月以 10 億美元收購雅虎中國前,阿里巴巴沒有對外進行過任何投資。當年創造中國對美投資金額之最的,是聯想集團以 17.5 億美元收購 IBM 個人電腦業務。而根據外經貿部的統計,2005 年美國對華實際投資總額為 30.6 億美元,其中一半的錢給了傳統制造行業。
但在十年后,熱錢正源源不斷地流向中國。中國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2014 年美國對華實際投資為 26.7 億美元;而中國內地對美非金融類項目直接投資就已經達到了 52 億美元,其中大部分來自私營企業。
阿里資本負責人張鴻平曾對外稱阿里的投資理念是:“對于一部分公司,阿里會采取控股的方式;另一部分則是采取少數股權投資。阿里是一個從打造生態圈做平臺的公司起家的,所以強調在生態圈里的布局和大家共贏。”
是否共贏姑且不論,但從目前實際投資和整合的成果來看,除了在自己所長的電商、營銷及互聯網服務領域能夠很好整合外來者之外,阿里幾乎還沒有在其他任何一個大肆投資的領域中,體現有幫助公司乃至整個行業向上發展的能力。
而阿里巴巴也早已不是一個身段靈活的創業公司:在華爾街投資者的壓力下,它最為賺錢的主業不斷膨脹,卻也逐漸失去了對于創新領域的敏感性。而每當它面對新的熱點,想迅速發展出一個獨立的新業務時,所要面對的往往是那些姿態更為靈活的“破壞性創新者”。保證戰勝后者的方法并不多,而最快(也可能是最好)的辦法,就是拿錢去投資,或是干脆直接收購最成功的那一個。
阿里巴巴的錢都投向了哪些領域
在 2013 年之前,阿里巴巴最主要的投資方向之一,是圍繞著三大主營業務(阿里巴巴、淘寶、天貓)生長起來的“電商生態圈”內公司,以小規模的早期投資為主。走向 IPO 的韓都衣舍和茵曼、替品牌打理旗艦店的寶尊、已經在跨境 B2B 貿易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一達通,都屬于這一領域的投資案例。
這一領域對于阿里巴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管是垂直電商、品牌代理還是物流企業,都能被快速整合進阿里的產業鏈中,幫助自家產品成長。
另一個專注點是互聯網基礎建設。在分析阿里的投資案例時可以發現,2012 年前數個曾經引發行業轟動的項目,都來自于更為基礎的互聯網服務領域,如數據分析、網站解決方案及營銷產品等,這些業務大多被整合到了現在的阿里云及阿里媽媽事業部。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爆發式增長,2013 年阿里的投資策略也出現了明顯的改變:它對于各類可以搬上移動平臺的入口都表現出了極大的好奇心,從而催生了從瀏覽器(UC、搜狗)、社交(新浪微博、陌陌、Tango)到 O2O(快的打車)的一系列投資嘗試。而當阿里開始試圖將自己的云服務與手機建立聯系,推出自己定制的操作系統后,硬件也就成了阿里信心不太足、卻不得不嘗試的領域之一。
娛樂是另一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依然能牢牢抓住消費者的領域。此前,我們已經將這幾年集中了阿里巴巴近 200 億元投資的文化傳媒領域專門拿出來講了一次:阿里巴巴確實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了娛樂行業最活躍的市場參與者,不過,它還沒有能夠與這 200 億元相匹配的話語權。
此外,以螞蟻金服為中心的金融業、扶持阿里旅行的旅游業、以及亟待開拓的醫療市場,是阿里在 2014 年及以后業已確定的三大投資方向。
阿里勾畫了什么樣的投資藍圖
通過上述投資案例可以看到,阿里巴巴首先利用自身在電子商務應鏈上下游多年以來的經驗和資源,以電子商務生態體系布局為核心,看投資或收購對象的用戶能否轉化成電商用戶;
其次,重點布局移動互聯網產業,與現有產品線整合,補齊短板,尤其是 O2O 以及移動社交為重點,縮小與騰訊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差距;
最后,圍繞用戶在教育、文化、娛樂、醫療、金融等領域的戰略投資,即使無法與現有業務緊密銜接,理論上也可獲取更為豐富的用戶數據,或是為未來開拓新領域做好準備。
2012 年,天貓和淘寶平臺創造了超過 1 萬億元的交易總額。也就是在那一年,阿里巴巴首席戰略官曾鳴首次提出,未來的阿里應當是提供服務的“電子商務協同平臺”。這使得阿里從電商的定義中跳出來,升級為可孵化多種業務的“生態系統”。
到了 2014 年,阿里甚至已經可以用一個復雜的星系圖,來描述這個生態系統中形形色色的物種、以及相互之間的協作關系。阿里對于大部分投資項目的期待,也正是將他們都放到這個星系中,共同參與運轉。
共生共贏,歸根到底還是為了通過更多樣的形式,將更多的產品推送到消費者的面前,并讓他心甘情愿地將錢掏出來買東西。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新浪微博。2013 年,阿里僅以 5.86 億美元就換回了新浪微博 18% 的股份,并表示希望幫助新浪微博在 3 年內獲得約 3.8 億美元的收入。
如果我們回過頭來看當時雙方提出的數個合作原因,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兩家公司是如何從這樣的投資案中共同獲得消費者、以及他們口袋中的錢:
賬戶互通。打通新浪微博、淘寶和支付寶業已有所重疊的賬戶體系。微博用戶在看到商品推薦后,直接點擊鏈接就可以一站式進入淘寶和天貓選購商品,而后通過支付寶完成支付,再將購物心得與推薦分享到微博,實現社交與購物行為的整合;
完整數據。新浪微博了解用戶的好友、性格、愛好、生活習慣;而淘寶和天貓則了解用戶的購物、送貨與支付數據。這兩方面數據合并后,微博與阿里將掌握一個近實名制用戶的詳盡信息,從而可以提供精準化的廣告與服務;
精準廣告。阿里在淘寶天貓的運營過程中,已經積累了較強的數據分析技術。兩大平臺合作之后,微博用戶所能看到的相關廣告與推薦將會變多,新浪微博也將得到更多的廣告收入;
社交營銷。微博與阿里合作后,阿里的數百萬淘寶小賣家和數萬家天貓賣家將逐漸入駐微博,通過社交平臺與粉絲(消費者或潛在客戶)進行互動與營銷;
上市溢價。公布這筆投資時,不管是新浪微博還是阿里巴巴,都處于上市前的關鍵時期,這樣的交易對于拉動市值有著非常明顯的作用,而阿里巴巴在所持股權解禁后,也可以在中概股上漲勢頭良好時隨時套利。
阿里的投資效果如何?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曾有統計顯示,經歷橫向合并后能產生協同效應的公司,不超過 30%。這樣的情況同樣體現在瘋狂嘗試進入新領域的阿里巴巴身上。
在接受《創業家》采訪時,蝦米音樂 CEO 王小瑋就曾表示,阿里巴巴選擇投資對象時有一個“自主生存能力”的優先考慮項。這項標準的內涵是:作為阿里投資的標的公司,即便公司未能整合入集團中,也能獨立健康地發展。
2013 年,蝦米被阿里巴巴以 2000 萬美元收購,它之后的運氣還不錯:當年上線淘寶式“蝦米音樂人”平臺,獨立音樂人和小型場頻公司將獲得更多利益分成;2014 年 6、7 月,又接連拿下《中國好聲音》第三季版權和《中國好歌曲》第二季籌備權。到了 2015 年,阿里巴巴還將蝦米與更早前收購的天天動聽的資源加以整合,在集團內成立了一個獨立的音樂事業部。
像高德、UC、新浪微博等體量遠大于蝦米的品牌,要想保持相對獨立運營、又能夠從阿里的生態體系中獲利,最好的辦法依然是交出用戶數據、并轉型成看上去不太像阿里的精準營銷平臺。
2015 年 4 月 29 日,囊括了高德、UC、九游、PP 助手等多個品牌的阿里移動事業群宣布,已經完成了對旗下業務的整合。移動事業群總裁俞永福表示,過去一年阿里移動事業群旗下的業務都沒有增加任何的電商屬性,而是在各自的專業領域更加專注,比如高德地圖就在功能上大幅弱化了商業化 O2O,轉而強化出行和位置信息服務。
對于阿里來說,這樣“放手發展”的后果是,一些看上去能通過投資并購解決的問題,進度依然緩慢:薄弱的社交領域遠遠無法與微信抗衡;多個移動入口還沒能形成阿里的品牌效應;甚至連早在 2007 年就被納入考慮的本地生活服務,都已經被大眾點評后來居上了。
但在近期的各類活動上,阿里員工所講的已經完全是另一套故事了:任何品牌、任何平臺,只要能與阿里的數據分析平臺相連,就一定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