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下,三四線城市需有自己的P2P平臺金融
如果你聽到有人說什么“羊毛出在豬身上讓牛去買單”、什么“XX行業萬億市場”之類的很扯的話,那個人不是干互聯網的,就是干金融的,哦對了,他更有可能是干互聯網金融的。
互聯網本來就有點浮躁,再加上金融的忽悠特質,互聯網金融會出現一些比如P2P公司倒閉,老板跑路之類的不靠譜現象太正常不過了。
言歸正傳,雖然有不少臭魚攪腥了互聯網金融這鍋湯,但互聯網金融確實是一次重大創新,大方向上沒有問題,國家在戰略層面很支持,銀行業也非常關注這一塊的發展。現在的問題是互聯網非常容易產生虹吸效應,也就說未來互聯網金融市場會出現類似團購行業的大洗牌,用戶越多、融資金融越龐大的平臺,越能得到全國網民的青睞,這對地方型的中小P2P平臺不利,對地方的民間金融發展不利。
前不久周小川表示,P2P網貸由于沒有申請取得金融機構執照,屬于民間金融。這個界定實際上點明了一些問題,民間金融更應該注重地域性,也就是將這一地區的流動資金用在本地區的企業借貸發展上。而互聯網金融很容易出現馬太效應,若三四線城市的網民都選最大的幾家P2P平臺的話,這意味著原本屬于小城市的這部分資金涌入了大城市,去幫助那里的企業融資發展,如此的話,小城市的中小企業融資難度、成本都會提高,進而有可能影響地方經濟發展。
想想看,假設100個小城市的錢都涌入到陸金所、人人貸、玖富、宜信等一線城市的大P2P平臺后,他們會把這部分錢用在這100個城市么?從平臺運營的角度,肯定更樂于向風險更小、收益更高的企業借貸,但這樣的企業未必會在這100個小城市之內,更有可能在那些大城市里。換句話說,互聯網金融是在更好的幫助大城市中小企業發展,小城市的地方企業受益相對小一些,甚至有可能被斷了民間借貸渠道。
以互聯網行業的特點來看,經過洗牌之后,未來肯定會有幾家大的P2P平臺占絕對份額,但互聯網金融行業同時還需要一些地方性的小平臺來維護地域內的中小企業融資借貸的權利。對于大型P2P平臺來說,互聯網的規模效應可讓平臺規模更加龐大,但對于小型的P2P平臺來說互聯網是有助提升地方民間金融發展的工具。
小城市普遍缺乏互聯網技術能力,而且平臺規模相對較小的話,用戶規模不會太大,所以開發一款APP的成本較高,價值不大。在這個問題上或許可以參考下悟空理財,不做獨立APP僅是依托微信公眾賬號來做P2P金融,這么做的好處除了節省開發APP的成本外,微信本身的用戶認知、使用時長、產品效率也要比自身開發一款APP要高,比較適合三四線城市的小P2P平臺模仿。
不妨去三四線城市調研一下,各地都有許多金融機構在打互聯網金融的主意,只是都不太清楚該怎么做。三四線城市的互聯網金融產品,不適合把自己定位在大平臺級產品,因為規模不會那么大,互聯網只是幫助提升地方民間金融市場服務能力的工具,利用微信來做已經差不多足夠了,況且悟空理財已經嘗試過這招可行,三四線城市直接拿來模仿就可以了,沒必非要做一款APP。
另外,面對陸金所、人人貸、玖富、宜信等一線城市的大型P2P平臺競爭,更考驗三四線城市P2P公司的運營能力,與線下用戶距離更近的特點需要充分發揮出來,沒事與大爺下下棋打打牌,陪大媽跳跳廣場舞,博得下用戶的好感和信任也是很關鍵的。
如果要是具備資金實力的話還可以再模仿悟空理財的“體驗金”營銷手段,其為普通用戶提供1000元,為曹云金等具備傳播能力的明星提供10萬元的體驗金配額來做營銷推廣,這對三四線城市的大爺大媽們或更有吸引力。雖說悟空理財背后的玖富屬于土豪級玩家,而且剛剛融資了1.1億美元,三四線城市很少有這么雄厚的資金實力玩家,但其實只要有個500萬拿來做營銷資金差不多了,每人首月1000元的體驗金可有5000個營銷名額,這在一個小城市差不多夠用了。
三四線城市的人民相對淳樸,沒那么挑剔,真正能幫他們賺錢了還是會得到擁戴的,只不過如今的騙子太多,P2P的準入門檻有些高。對三四線城市而言,互聯網金融大風之下最重要的是要學會把互聯網當工具運用,讓民間金融服務看得見摸得著,產品變得更加透明,市場也會因此更加成熟理性,在地方政府的眼里,這樣才是更為實在的普惠金融。
文/王利陽
關注微信公號:科技不吐不快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