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輪死、B 輪死、A 輪死后,該輪到VC死了!創投
前不久,易凱資本的創始人王冉、藍馳創投合伙人陳維廣以及九軒資本合伙人劉億舟分別論述了創業者為什么該警惕 C 輪死、B 輪死和 A 輪死。那么如果 A、B、C 輪的創業公司都這么容易死掉,接下來是不是就要輪到投資機構了?
投資機構間的競爭
對于投資機構來說,現在是一個好的時間點,因為在一個“全民創業”的氛圍下,有足夠過的人加入到創業熱潮中,這也就意味著有足夠多的項目可以篩選。不過,即便如此,我的一位朋友還是感嘆道:“現在各類孵化器和投資機構太多,創業者已經不夠用了”。
就我自己的經歷來說,在參加一些創業者路演活動中,也發現主辦方事先公布的項目數字和實際參與的團隊數目并不一致,后來一問才知道,因為主辦方實在是沒法從報名的項目中選出足夠多能上臺演示的團隊。
當投資機構越來越多時,它們之間的競爭自然也會更激烈。如果翻翻 IT 桔子的投資機構列表就會發現,機構們在天使和初創期之間的投資競爭尤為激烈。有些機構甚至只投這兩個時期的創業公司,畢竟并不是每一家機構都有資源和能力跟進企業 C 輪、D 輪的融資需求,而跟進天使輪或者 A 輪所需要的錢和資源就少得多了。
投資機構的轉變
對于那些有資源和能力的投資機構來說,它們當然不想陷到這種無休止的競爭中,所以自然也會想著如何脫穎而出,以便更早、更快地拿到優秀的初創期項目。
所以你可以看到像 IDG 這樣的老牌投資機構也開始舉辦中美校園創業大賽來接近潛在創業者。要知道,蔡文勝說自己在 2004 年見 IDG 的投資人時會激動到一天一夜不睡覺,但現在這樣的情況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除了更早的接近潛在創業者,也有投資機構會選擇聯合起來以便為創業者提供更多的資源,進而提高自己拿到優秀項目的競爭力。像創新工場、真格基金和隆領投資聯合發起的群英會其實就屬于這一類。
當然,除了上面這類對成本和資源要求比較高的方式更外,更多的投資機構會選擇一些運作起來相對簡單而又比較有效的方式,比如在媒體上尋求更多的曝光機會。
這樣一來,一個顯然的問題就是:那些手里沒有多少資源的小投資機構未來還投得到優秀的項目嗎?因為如果我手里有一個好項目,自然會傾向于尋求更優秀的投資機構和投資人,為什么要接受一家我從來沒聽說過的機構的投資呢?
大 VC 通過更專業的投資眼光、更多的投資標的以及覆蓋更多輪來分散風險。中小 VC 更多偏向 B 輪以前,往往又不具備大型 VC 那樣龐大的項目池和投資人才儲備。在一個本來就高風險的行業中去做最高風險的那一塊,同時又缺乏避險的資源和手段,中小 VC 的玩法,主要靠“撞大運”。
信息不對稱的概率有多大?
如果你查看一些小投資機構的投資組合就會發現,其投資過的公司基本都是一些不知名的項目,那么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中,如果一直投不到優秀的公司,機構本身恐怕也很難過的好。
不過好在人與人之間總是會存在著信息不對稱,這些小機構們投到好項目的概率恐怕也就只能寄希望于這一點了。比如來說,某家公司的工程師離職創業了,他(她)或許比較了解技術、產品、用戶,但卻完全有可能不了解投資、媒體等與之相關的行業,這樣以來選投資機構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信息不對稱的操作。事實上,確實有些機構借著投了一家公司某個工程師的機會,認識了更多從這家公司離職創業的工程師,接著自然就投了更多。
看起來,在天使和初創期這個競爭越來越激烈的階段,對小投資機構來說這好像就是一個撞大運的過程,或許這也是一些機構抓到的都是爛牌的原因之一吧。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