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平臺的尷尬:不刷單是等死,刷單是找死觀點
這幾天關于京東刷單問題一直環繞在互聯網周邊,為了增加銷量,京東員工安排商戶刷單。再看近幾年淘寶賣家刷信譽的行為同樣相當的猖狂,搞的整個淘寶烏煙瘴氣的,甚至出現了專門刷信譽的工作室,qq群。關于淘寶刷信譽這回事,不僅國內媒體已經有過長期的報道,阿里巴巴也是坦誠承認的。
那么不管是京東還是淘寶為什么就杜絕不了刷單問題:
此次預演愈烈的京東刷單問題,京東真是著急了。以至于京東某副總裁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要警惕這些事件背后可能存在的推手,并認為京東的土壤和阿里不一樣。阿里平臺上存在的刷單問題已經婦孺皆知,要根治也非一日之寒。遙想年初天貓因為假貨問題被工商總局撕咬一口,京東的沾沾自喜,劉強東還多次在公開場合暗諷,現在京東也被爆刷單,不得不說是扇了劉強東大大的耳光。
在對待假貨和刷單問題上,出于維護平臺在消費者心中的最基本信賴感,無論是馬云還是劉強東,都如京東某副總裁所說的,他眼里不容沙子,在假貨、刷單這種事情上零容忍,如果有員工出問題,處理上“一律開除”,而且事實上他們也是這樣做的。容不下沙子,為什么還出現這么多沙子呢?
無論是假貨問題還是刷單問題,是和整個社會商業誠信體系有關。線下的假貨并不比線上少,只不過因為線下更分散且不集中,不像在互聯網被壟斷在少數幾家大的電商平臺里,所以常常被忽略了。刷單也是同樣的問題,線下沖人氣的排隊黨不就是典型的刷單嗎?又誰管過他們呢?聚光燈下的電商巨頭,你注定要承受這樣的質疑。
再從電商平臺本身來分析。商人無利不起早,商家愿意冒這樣的風險一定是有利可圖。存在即合理,刷單的出現本身說明了平臺的價值。沒有人刷單的平臺才是悲哀的,不是因為刷不了,而是你的流量太少,壓根就不值得商家刷單。在阿里平臺上,每刷一單的成本都至少是10元以上,這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如果你的產品客單價100元,利潤20%的話,這已經占去了一半以上的利潤。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終為刷成交買單的還是消費者,刷單對于商家來說,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如果不用刷單或者通過投放廣告就能有排名,誰會放著好好的利潤不賺要舍去不少利潤來去刷單呢?
“不刷單是等死,刷單是找死“,這背后其實是商家的無奈之舉。所謂京東和阿里土壤不一樣,只是冠冕之詞。無論是阿里還是京東,作為商業機構都有追求更高利潤的需求,這就必然需要一種按銷售額分配流量和資源的機制。商家銷量越高,所獲得的資源和流量也就必然要更多才對,這非常符合商業社會的競爭機制,這種競爭機制對于平臺的生態大有益處。
為了獲取更多資源和流量,商戶會動用自己的資源去幫平臺引流,幫助平臺增加交易額。我們假想一下,如果不按銷量分配資源,而是平均或者隨機分配,對于平臺內想做大做強的商戶來說是不公平的,平臺也就失去了競爭活力,最終會衰落。
關注微信公眾號:科技之窗(techwindow)。我是草根,但卻能給你提供與眾不同的科技盛宴、犀利點評。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