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男神林志穎:如何打造投資神話創投
17歲:他發售自己第一張唱片,正式出道,一年不到,紅遍東南亞以及整個華語世界,綽號“亞洲小旋風”。
18歲:他和朋友合伙開攝影公司,趕上了年輕人拍攝個人寫真的熱潮,全盛時期擁有7家連鎖店。
22歲:他開始投資股票,一年后即在股市中獲利超過百萬元。
26歲:他成立自己的科技公司。
32歲:他成立“夢饗家”餐廳。
如今,他到底是演員,歌手,偶像,賽車手還是投資高手?
他的創業故事令人艷羨,他的資本之路使人驚嘆,所以有人說:有一種現象叫做——林志穎。
1991年,對于臺灣的股市而言,正在經歷著股指從1萬點跌至2000點后的可怕股災之中。但對于當年17歲的林志穎來說,卻是他少年成名的開始。那時的偶像歌壇是郭富城、劉德華正當紅的年代,臺灣本土卻出現了帥哥真空。
唱片公司之所以將這樣一個普通男孩不遺余力地推上青春偶像寶座,一是看中他青春而有活力的外型、舞蹈底子及臺風俱佳;再加上俊朗而清秀的臉孔,得天獨厚地討人歡喜。二是那幾年來,香港的歌星如郭富城、草蜢、劉德華、杜德偉等,在臺灣很是吃香,反而本土偶像日趨減少。現在既然有了這么一位條件不錯的土產偶像,打出“臺灣新偶像”招牌,必然會令臺灣人更添好感。
于是,林志穎被公司強力包裝后脫穎而出。
也許連唱片公司老板都想不到:之后的林志穎會那么紅。
憑借出唱片一炮而紅之后,林志穎就利用自己掙到的第一桶資金成立了攝影工作室,投入到個人寫真影樓這個行業之中。
內地上世紀70年代初左右出生的人都經歷過結婚時必須要到影樓拍攝一套婚紗照的“時尚”經歷,普通的一套照片花費均在三四千元上下,被列為結婚費用中的一大項重要開銷,而當時開影樓的老板多為臺灣人。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正是臺灣地區風行拍婚紗、照個人寫真的黃金時期。
林志穎正是看中了這個商機,利用手中的資本投入到影樓行業中,一舉成功。
林志穎的影樓在黃金時期,分店一度開到七家,僅月營業額就一度達到200萬元新臺幣。
憑借對于攝影的強烈興趣,林志穎居然誤打誤撞成就了自己的第一項投資。
在林志穎的名車收藏名單中,蘭博基尼、勞斯萊斯、悍馬、保時捷、奔馳、寶馬、全球限量百年紀念版哈雷等應有盡有,但唯獨一輛法拉利最令他引以為豪,因為那輛法拉利是林志穎23歲時用完全在股市中掙到的錢買的。
讓我們把目光拉回到1990年1月的時候,臺北股市開始了其最后的瘋狂,股指創出了12495點的歷史新高。然后,臺股平均市盈率達到100倍,而同期全球其他市場市盈率都在20倍以下。
最終,臺灣指數從最高點12682點一路崩盤,一直跌到2485點才止住,僅8個月的時間便跌掉一萬點。此刻,所有投資人才真正領悟到了股災的可怕。
5年時間過后,臺灣股市慢慢走出了一波上升行情。股指從1995年8月14日的最低點4503.37上升至1997年8月26日的最高點10116.84,漲幅達125%,如果從2485點起算,漲幅居然高達400%以上。
恰恰是這千載難逢的第二波行情中,林志穎攜著他在影樓行業中賺的第一桶金神使鬼差地入市了。
這次,他是有備而來,看準的是股市的觸底,反彈只是時間問題。
對于股票市場,林志穎有著自己清醒的認識,因為家中有一個已經投資股票的父親,所以可以說是從小就耳濡目染。
他小時侯就發現家里有很多關于股票和房產的書,看到父親每天都在閱讀,自己偶爾也會拿起來翻閱。
聰明的林志穎有時候看到父親晚上睡不好,就知道最近股市在下跌,也因此了解到,股票是既可賺錢也會賠錢的投資工具。
1996年,22歲的林志穎開始了股票投資。一開始他跟著父親玩股票,每天早上8點30分起床看盤。后來他請來專門的資深分析師為自己操盤,將風險額度降到最低。
一年后,也就是臺灣股市重回1萬點的高峰時刻,林志穎將手中的股票大部分出倉套現,那年林志穎才23歲,買了生平第一部法拉利。
出道近20年時間,林志穎除了歌手、演員身份外,還集職業賽車手、企業家、攝影師、摩托艇手、臺灣網絡協會身兼數職的要員、全球眾多官方形象及公益代言人等等身份于一身,跨界之大、涉及領域之多,令人驚嘆。
而其中最令人折服的是林志穎賺錢的本領:他旗下有十余項投資產業,身家豐厚。林志穎并不避諱自己有眾多的愛好,而是將這些愛好一一化為實踐,在各自領域投資獲利。比如,林志穎對網絡的興趣。
2003年,林志穎又開始通過網絡出售物品,涉及電子商務領域。
起初是參加拍賣,把自己用過的賽車T恤、帽子放到網上去賣。通過不斷地積累,現在已有一個叫“JR店”的個人專屬品牌區,從比基尼、太陽鏡到沙灘鞋、錢包,什么都賣。幾年下來,目前的固定顧客有四五千人,每月營業額達40多萬元人民幣。
JR網店,如今已經成為一個知名的網店品牌。
面對很多在網上開店的同齡人,林志穎說:“第一,做網絡店家必須信用好,速度快,競標最怕拖時間;第二,對待每一個提問都要認真,不嫌麻煩;第三,網絡店鋪的客人需要慢慢積累。顧客的上網習慣不一樣,但只要東西好,過來看一眼,慢慢喜歡上了,就能抓住回頭客。”
一般說來,演藝明星涉足商業所青睞的行業都是美容、餐飲等,而林志穎則是少數插足IT業的演藝明星。
林志穎目前擁有兩家IT公司,分別從事軟件和監控系統銷售,主要是為臺灣銀行開發制作軟件系統。按照林志穎經紀人兩年前在公開場合說出的數字而言,林志穎的個人身家至少在6000萬美元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由這兩家公司創造。
此外,林志穎2005年還成立了一家公司,名叫“平坐賽車咨詢顧問公司”,由于經營得當,如今在咨詢行業中也有了不小的名氣。
同時他還在臺灣開了一家屬于自己的車行,專做進口車以及改裝,生意也相當不錯。林志穎22歲服完兵役退伍后,曾遭遇到演藝事業的低潮期,便一頭扎進了最愛的賽車運動,不料光靠賽車竟然就可賺到千萬年薪。由于林志穎喜歡收藏名車,對車子的保養、花費從不“手軟”。于是,在父親的建議下干脆自己經營起了車行。這么一來,不僅可以維持車子維修、保養的開銷,還可以從買賣進口汽車中獲益。
因為拍戲,林志穎有機會經常走訪各地,他發現,臺灣房地產比起香港、新加坡等地,相對便宜。雖然現在房價高漲,多數投資人持觀望的態度,但林志穎還是認為有投資的價值。
2002年之前,林志穎第一次在臺北市買了一套房子自住,現在這套房子的房價已經上漲了四成;2003年前后,他在上海和北京也擁有了自己的4套房子,都在當地的繁華地區。這些房子每月的出租收益便可以幫他償還房貸,而且,現在的房價也早已經水漲船高翻了幾番了。
對于林志穎的商業投資,父親林德雄一直是最堅定的支持者和最理性的投資顧問,林德雄始終堅信,不論餐廳、股票或是房地產,每一個行業都是有風險的,只有多元投資,才能將風險規避到最低。林志穎所采取的多元化投資的策略,顯然是繼承了父親的睿智。
18歲和朋友合伙開攝影工作室時,冷靜的父親就經常在他耳邊提示各種商業操作中的諸多細節,幫助他研究租賃等合約事宜,以防林志穎少不更事上當受騙。
林志穎坦言,他投資的事業都是有潛力的,自己有興趣的項目會就近觀察它的潛力,一旦可行,馬上投資。
2000年美國納斯達克股市泡沫破滅,他投資運作實體的科技公司,這一步走得比別人正確。
他本來只是喜歡上網,后來與哥哥一起把網絡當成事業,他的科技公司在臺灣地區主營軟件開發、監控系統、多媒體等。但沒想到后來被藝人們唾棄的狗仔隊常用的那一套設備就是我的公司研發生產的,蘇有朋就曾開玩笑地說他:“你的公司可真是助紂為虐啊!
2010年初,林志穎在北京市區和郊區又各買了一套房子。他表示看好北京房地產的增值潛力,現在并不急著脫手,將來上漲空間還很大。
在《爸爸去哪兒》大獲成功后,林志穎甚至開始為自己的兒子kimi規劃好了未來的在“商業上”的人生。對于今后最主要的投資計劃,他表示將考慮買保險,提到最喜愛的賽車運動和投資的關系,林志穎說:“在賽道上,適時的剎車有時比加速更關鍵;如果類比投資的話,更多時候選擇不做什么更關鍵吧,投資最忌諱的就是逆水行舟。”
⊙ 以上內容版權歸微信公眾平臺「愛策兒 By 馮先生失眠中」所有,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