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周源:知乎的未來是這樣的自媒體

好奇心日報 / 唐云路 黃俊杰 / 2015-03-25 07:19
“我接觸到的大部分創業公司,包括我自己,還是缺乏常識。你得尊重商業。很多人是不尊重商業的,可能在產品上想得很多,但是你不能一點商業都不懂,天天想著到了某一天天上...

創始人周源說,知乎的未來是什么 “作品感”是創業公司唯一的文化

“我接觸到的大部分創業公司,包括我自己,還是缺乏常識。你得尊重商業。很多人是不尊重商業的,可能在產品上想得很多,但是你不能一點商業都不懂,天天想著到了某一天天上掉餡餅下來,就自然水到渠成了,這是不可能的。”

上周五晚上在知乎公司邊上的一家餐廳里,知乎 CEO、聯合創始人周源對記者談到了自己在過去一年里開始考慮的新問題——如何賺錢。

當天,周源用自己制作的幻燈片對媒體做了兩場演講。這家以邀請制起家的知識問答社區在 2013 年開放注冊后,用戶數量在兩年時間增長了 40 倍,達到 1700 萬人。按計劃,知乎將在今年年底成為一個 5000 萬注冊用戶的龐大社區。一直以來針對知乎如何賺錢的疑問也到了解釋——原生廣告。

數字看上去都很好,但你難免會納悶知乎究竟在做什么:過去一年里,知乎并未推出任何新產品。關于這家公司最熱的新聞可能是一本名為《金錢有術》的金融讀物以及圍繞這本書的微信營銷——這些并非知乎的正職。

更讓人好奇的可能是,知乎想要變成怎樣一個平臺。演講中,周源談的最多的是用戶依靠知乎做了什么,他舉的例子是在知乎這個平臺上拉到投資、找到工作甚至自己的另一半——人與人的聯系,而非知識的分享。

采訪中,周源提到次數最多的硅谷公司不是同為知識社區的 Quora,或者知乎內部管理方法的源頭 Google,而是 Facebook——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絡。

甚至今天知乎最看重的指標也是信息流效率而非提問數量。Facebook 為優化同樣的東西養了一支超過 200 人的工程師團隊。

過去 12 個月里,知乎做了什么、接下來要做什么?周源自己如何看待外界說了幾年的“知乎變膚淺了”?這位前工程師如何研究知乎所服務的對象——人?

請看他的回答:

2014,知乎做了什么?

好奇心日報:過去一年知乎用戶有了很大增長,但沒什么新產品。這一年,知乎團隊做了什么?

周源:最主要的事情跟《大城市的死與生》里提到的紐約復興——人口從 700 萬增長到 900 萬的時期很像,我們把大部分的精力花在治理衛生、修補窗戶上。

開放以后,知乎的影響面變大了,需要花更多力氣去做。

好奇心日報:修補主要是你說的 Anti-Spam、清理灌水內容、反對網絡暴力這幾項?

周源:其實整個社區的管理,在執行端,沒有辦法把這幾件事都拆開,必須合在一塊。

我們以前有過一個階段比較零散,管理員就是管理員,用戶反饋可能是產品那邊負責,Anti-Spam 主要是技術架構那邊在做,此外還有社區工具的開發。

但這幾件事從某種意義上說不能是項目級的。項目級做完就完了,但這個是需要更新的,更新的需求可能是來自管理員,但是管理員又沒有辦法去找開發,因為開發已經做完項目去做別的了。

這個事情就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必須是一個完整的團隊去做,這個團隊又有技術,又有產品,又有管理員,他們整合在一起工作。

去年,我們把這些人都整合到一個團隊,叫 Admin Team。 Admin Team 現在大概 20 人,他們原來就已經承擔了這些工作,但是溝通目標不是特別同步,需要整合在一起。

好奇心日報:你說今年的目標是五千萬用戶,這個也是你對投資人的承諾么?

周源:這其實是公開信息,按照我們現在的增長,到今年年底差不多就是 5000 萬的樣子。也沒有那么多辦法,特別明確地去拉動吧,也就是說,還是要有自己的節奏。

差不多,可能速度還會變快一些。

好奇心日報:你總是提《大城市的死與生》這本書,從那本書的思路來看,2014 年你們解決了治安問題,接下來你要解決什么問題?

周源:需要繁榮。

好奇心日報:哪種意義上的繁榮?

周源:對于紐約來說,第一步是把它變成一個可以居住的城市,第二步才是變成金融中心。如果問我城市的話,我是這樣理解的。

對于知乎來說,應該是增加某種信息真正的容量。繁榮是一種象征,意味著用戶可以在這里生長,可以變。繁榮的意義是你的職位可以發生變化,比如從進京務工的年輕人,可以變成一個年輕律師,后來變成一個資深的律所合伙人,這是一個正向的,也可能會改變職業,變成畫家。一個人的生活狀態會發生改變,繁榮指的是一種可能性,這是城市最大的魅力。

互聯網產品很難有那么大的變化,但是可以在某一個向度上,讓用戶獲得很大的價值。

好奇心日報:在過去一年里,有沒有什么是你很想做好,卻沒有做好的?

周源:一開始對 OKR 估計的比較樂觀,希望能更快的見到一些變化。到了 6 月份,我們第一次做 OKR 討論的時候,才覺得這事可能還需要至少半年的時間。因為最開始對這件事情的理解是很不一樣的,有些人就覺得這是我們公司要搞 KPI,大家其實內心都很抵觸。 

(注:OKR 是 Google 的內部考核系統,關于它有什么特點,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知乎打算怎么賺錢?

好奇心日報:外界不斷從盈利的角度審視知乎,知乎上也不斷有人問“知乎怎么賺錢?”。這個問題你想得多嗎?

周源:我原來想得很少,大概去年開始逐步地思考。以前沒有太放在心上,當時最重要的是把用戶價值做起來。

我的理解,這是創業公司蠻弱的一塊。我接觸到的大部分創業公司,包括我自己,還是缺乏常識。你得尊重商業。很多人是不尊重商業的,可能在產品上想得很多,但是你不能一點商業都不懂,天天想著到了某一天天上掉餡餅下來,就自然水到渠成了,這是不可能的。

商業邏輯千百年來是有需要被尊重的地方的。我覺得還是得深入思考,還是要多想。我們做原生廣告這件事,不用藏著掖著,就是要認真做。

好奇心日報:當你去考慮賺錢、變現這類事情的時候,你是怎么考慮的?

周源:首先是要做廣告。

好奇心日報:為什么是廣告?

周源:我們去年做了一些實驗,從實驗中能看到其中的一些變化。另外,如果廣告都做不了的話,就不用想其他的了。

在不同的介質上,廣告會有巨大的差異。所以在知乎上一定會有原生的廣告出現。現在很多的 banner 廣告和雜志上的廣告在形態上并沒有什么區別,但介質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就是很失敗的一件事。

好奇心日報:知乎的廣告之前被包給一個前豆瓣團隊。而你們的招聘頁面上,只有開發、社區、設計團隊的職位,并沒有看到市場團隊的招聘?

周源:這個事情是要從產品負責人招起的。我們年前就已經啟動了,只是暫時還沒有招到合適的人。

好奇心日報:廣告有什么具體的預期嗎?

周源:我們希望它越快越好,一直拖著的話,廣告業務就會一直懸在那里。

我們現在需要的人這樣的:能夠非常仔細地思考更好的形式、更好的交互方式、更好地理解廣告商需求的人。

如果沒找到這樣的人,這事我們也得做,只不過速度會慢很多。最后業務大起來,就只能拼命去招人。

好奇心日報:知乎出了兩本紙質書,幾十本電子書。知乎為什么要做出版?

周源:首先這件事很酷,我們第一次出實體書的時候,采用的方式是眾籌,眾籌出版人,也眾籌大家的智商,以前沒有人這么出過書,知乎就變成一個組織者。

后來,就是比較落地的時候,覺得這個事情對于用戶來說價值很大。很多人都沒有出過書,也沒有想過這個事情,在每個排行榜上沒有他的聲音、沒有他的位置、沒有人會找他,但是我們可以做這件事,我覺得還是很有意義。

好奇心日報:出版是知乎看重的收入來源么?

周源:不太會,起碼現在不會。 

知乎最在意讀者的什么行為?

好奇心日報:關于知乎,你平時會關注哪些指標?我們知道不同類型的公司總有一些自己特定的指標。比如 Uber 特別在意汽車的效率,而零售業則會看重每平米銷售額。

周源:其實沒有 day to day 非得看的指標。就是常規數據:新用戶、內容量、渠道,都是很常規的數據。

對于我們的 Feed 來說,展現一千條內容中用戶不感興趣的次數,這個是很重要的。

(注:Facebook 的信息流名為 News Feed,它的排序考慮諸多因素,而且一直在變,不完全由發布時間決定。知乎也在通過多個維度調整 Feed、增強知乎自己的信息被用戶點開的頻率。)

好奇心日報:就是關注知乎的 Feed 是不是有效?

周源:對,Feed 可以認為是知乎的一個晴雨表。

好奇心日報:剛成立的時候,知乎在意的指標又是哪些?

周源:知乎剛成立的時候,就是關注昨天邀請的用戶怎么還沒上線,怎么還沒來。我們(當時的用戶)都是團隊邀請的,就是我邀請了十個人,申申邀請了八個人,邀請完以后互相告訴對方,我們邀請了誰誰誰,然后對方發郵件,說“好”。然后我們就在后臺看,這個人怎么還沒注冊,他是不是忽悠我們。最后他注冊了,又關心那什么時候回答一個問題。

最開始就是有這么一個階段,你不知道他到底會不會來,來了以后到底會不會開始用,那是當時最關心的。 

知乎的創始人如何研究用戶?

好奇心日報:當知乎 CEO 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周源:CEO 最重要的還是三件事,產品、團隊和錢。我一般說的是業務和團隊。

我做產品的邏輯,最重要還是去理解用戶的需求和場景是什么樣子,或者說這個群體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社交產品實際就是解決三個核心需求:表達、認同、溝通討論。 但是這三個需求被切到了生活空間、公眾空間和興趣學習空間這三個很不一樣的空間里。

用戶在生活方面上產生的各種場景和需求,知乎是感受不到的,因為你并不是在那些產品之內,可能看不到大量的變化,只能從外部去感受。所以對我來說,理解用戶、理解它們用知乎干嗎、理解場景是不是發生變化是特別重要的一件事情。

我基本上都在做這些事情。也不算是事,這些事情是一個生存壓力,是一個本能。永遠不可能想得明白,就是試圖接近。

好奇心日報:過去一年里,什么產品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不一定是 2014 誕生的。

周源:一般的應用我都會下載下來看,去年更多關注社交產品。但是去年沒有出現太多新的社交產品。

對了,我研究了一段時間陌陌,有五、六個號。這個話題在任何場合一聊,所有人都特別感興趣發生了什么。

比如一個女性的號在線,半個小時以后兩百多人跟你打招呼。這其中就有一些東西很有意思,原來男人都是這么跟女人打招呼的。99% 是類似這種“Hi”、“你在不在”、“你好啊”這種肯定沒有人回。

但一定會是有一兩條會是特別特殊的,可能就會獲得回復,比如“附近哪可以唱 K?”,我就會繼續和他對話。

好奇心日報:以你創造的角色繼續對話?

周源:對,以我創造的角色。

這樣的提問把你拉到一個目的不是那么明確的場景里面去,我用男性的號再去實驗,發現這句話還是很管用的。

更早一些時候,2013 年初,我還研究過世紀佳緣,那個產品的私信對話非常經典。它解決的是“兩個人在非常明確的目的下,如何進行快速搭訕”的問題。

一個男的和一個女的在這樣場景下,非常明確的告訴你們就是來找對象的,在這種情況下人如何進行快速搭訕?

你說句話她再回句話,你再說句話她再回句話。如果廢話很多,女方可能就會覺得你很沒意思了。

世紀佳緣都給你寫好了,你點一下,它自動給你發一條男的感覺非常好的話,你回復的時候它也給你自動寫好了,讓對方覺得幾乎跟這人一見鐘情啊,再發過來的時候這事差不多就成了。我數了一下,基本上三條之后就可以主動聊了。

當時我還在知乎上問過設計這個私信系統的用戶。這個肯定是經過了大量的調研,去掉了大量的廢話、直奔主題,不行然后再換一個。這種對話方式,算是切中人性的一些產品設計吧。

知乎 CEO 如何干預公司方向?

好奇心日報:知乎的團隊現在有多大?

周源:現在全部加一塊有 110 多人,其中正式員工有 80 多人。

好奇心日報:隨著團隊增長,你的管理方式有什么變化嗎?

周源:在管理上可以做一個算術,1 個人可以和 10 個人有效溝通。10 乘以 10 是 100 個人,要保持一個兩層結構,那么管理邊界就是十個人。再多一點,15 乘以 15 是 225 個人,一個人管理十五個人還是很困難的,就會變成三層架構。所以團隊超過一百人不算是個坎,兩百人可能就是個坎了。

我們這個團隊特別簡單,都不屬于在大公司待過的人。剛創辦的時候是用比較原始的方式來工作,就是幾個人基于非常信任的關系,一周七天都在開發,信任感非常好。

后來我們進了創新工場,它的招聘能力很強,團隊一下子變大了,從 12 個變成 30 多個人,到星期六的時候,來的人還是那幾個人,大家就覺得不自然,其他人都在干嗎?也沒有特別說過你星期六必須要來。

這時候我們發現團隊的行為方式和文化,其實是沒有傳遞性的。在很短的時間之內,整個團隊沒有完全同步,團隊的行為方式并不具有傳遞性。

后來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明確公司的目標是什么。公司的愿景不會發生什么變化,但是目標會。所以在短期內到底想達成什么樣的目標,必須特別清晰。

這個目標明確之后,如果大家都很認同,團隊就會有很強的戰斗力。如果更進一步,大家分工非常明確,就更好。這是我們所追求的管理方式。

好奇心日報:你自己還管具體項目么?

周源:我覺得有句話說的對。就是“CEO 最好不要管具體的項目”。這個事是豌豆莢的王俊煜告訴我的。

我有天問他,你不是 Google 的大牌設計師嘛,你現在管什么核心項目。他看看我,想了會兒說,“現在要改個項目也不是我說改就能改的” ,然后告訴我說 CEO 最好不要管具體的項目。

因為你一定會造成巨大的傾斜,公司的判斷會因為你很多短時的判斷生成決策,那大量的很多聲音就因為你的所謂“勢如破竹”“一言九鼎”,被埋沒掉了,沒有機會去呈現出來,就因為這個邏輯是創始人講的,是 CEO 講的。創始人在公司會有一種很奇怪的……道德優勢。

比如你是開發,一個市場部的人向你走過來。你肯定會想,這人來找我,一定是要開發什么 Website、什么導流,它是傷害用戶體驗的。

好了,這個時候我來了,跟你說“上”,你就會覺得創始人都來了,一百個廣告也要上,也是好的。當然這是開個玩笑,但確實,有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會起反作用。

我們現在整體的管理和協作是用 OKR 的方式在做。

這是一種知乎比較相信的方式:它盡可能的先把我的目標和意義說清楚。這個事情定清楚了以后呢,我們會有機會重新組織我們的團隊,因為它一定會有幾個關注的領域嘛,在這種情況下,具體要做什么事,我們可以從上到下、從下到上反復多討論幾遍。那這個東西就取代了一般的戰略、誓師大會。

最好的情況是,每個人看到公司的計劃,覺得這是我寫的。

我們基本上就是追求了一種自治,追求每個人都有機會去做一個完整的產品。你想要做一個選擇,這事情是老板說了算,還是追求了一種自治。那我們肯定選擇了后者。

這次我去美國問 Facebook,問他們怎么去做產品決策。一線工程師回答不了這個問題。我也沒有機會見到扎克伯格去問他。就道聽途說,從硅谷周圍的那幫朋友聽說,就生活在斯坦福那一圈的人,他們的說法是扎克伯格現在還是挺專斷的,老板說了算(主要是產品上)。

但是他們員工呈現出來的狀況則讓你覺得“這個產品是我做的,我們有這個 Creative Lab”。

后來我覺得其中有些東西可能是很重要的一條,社交產品,它有一個很重要周期,它還是屬于年輕人開發產品,給年輕人來用。扎克伯格怎么會想到 Snapchat 這樣的產品呢?他根本就不是那個年齡段的,他想不到就做不到。他不興奮。

好奇心日報:那你具體每天在公司干什么?

周源: 我主要是和產品的幾個人溝通,比較隨意。這是每天都做的事。

比如體驗級的很多東西,現在主要就是報 bug,告訴大家你有沒有看到這個問題,去解決。

變化性的一些東西,需要跟大家去溝通。我想知道他們的想法是什么。然后一起判斷這事情要不要做,如果要做,就想想辦法怎么做一個 demo 出來,或是更多人來討論一下。這是一類循環,會進行的比較多。

好奇心日報:你和更大的團隊之間是怎樣的溝通形式?類似于全公司之間?

周源:我一度堅持開月會,但是現在發現這件事難以執行。人多到一定程度以后,其實溝通是失效的,這種事情又花精力,又容易讓人覺得形式化,還沒有什么效果,就不想做了。

于是就想換成一周一次,愿意來就來,但是頻率加快,大家也可以提問。這可能是更好的形式。 

知乎在焦慮什么?

好奇心日報:有什么事情讓你特別擔心或者焦慮么?

周源:我原來擔心的事情和現在不太一樣。有一個階段,還是會怕把一些東西搞錯。“搞錯”是指,你可能會覺得這個事情是有一些特定規律的,冥冥之中是會有最佳路徑的。你應該去理解這個路徑,然后來發展。

就是我們待在創新工場,到要出工場這段時間,會有這種感覺,因為周圍會有好多公司,覺得全世界都是方法論。別人給你介紹也沒有說得特別清楚,反正就是這個公司產品上有一套、招聘上有一套,這一套是什么?不知道,反正不是你現在搞的這樣。

后來我覺得,這個事不是這樣的。你可以去聽別人說什么東西。但是最重要的是你相信什么,你相信的東西是你確實試過的。

好奇心日報:那你現在相信什么?

周源:以前相信有方法論、有最佳實踐,還是來自于對業務上很多東西,想得比較簡單和原始,沒有進入很深的思考。當你往前走的時候,很多問題都是你回答不了的。除非你不解釋,但是這不可能。你又想不清楚,所以會覺得是有問題的,是懷疑的。

我記得有一次,很早期的時候,跟特別好的一個哥們,討論知乎下面的問題下面顯示答案的時候,要不要提供一個選項,看“最新的”,看“我關注的”,還是看默認的。

當時這個問題居然引起了非常的大的一個討論,就在創新工場某個會議室還是咖啡廳里。

為什么會討論這個事呢?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這個事情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全都是憑腦子在想。第一個想法是“這個東西會改變知乎的深度”,因為有一些實時的東西會增加,還有一個想法是這個東西“會改變知乎的社交結構”,因為你只看你關注的人的回答。

如果這個事情發生了,會造成什么影響?不知道!誰知道會發生什么影響!

后來我們就鼓搗完了上線了,上線之后發現什么影響都沒有。用戶大部分都不用這功能。

所以,這個事情是沒有辦法推導的。就是你有太多懷疑的時候,就天天把自己縮在一起,想這個問題的邏輯是什么,一定要想出一個邏輯的閉環,然后說服自己,再說服別人“我這個邏輯通透吧”,大家邏輯碰邏輯。

但是其實,創業公司,尤其是互聯網創業公司(我們不說互聯網金融創業公司),它最大的優勢不在于你想,而在于你試試看。如果你有能力快速做測試,你就有能力快速地 Say No,你就會越來越自信。最起碼找到了一堆 Say No 的東西。就是這些東西咱們都別做。

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

好奇心日報:你曾經談到你們的改版是先展現給 1% 的用戶,好的話再給 10% 或者更多的用戶,這就是你說的“快速做測試”?

周源:我理想的情況是,公司的一線工程師和產品都有上線權限,只不過上線到什么程度是有區別的。

可以上線到辦公室,或者上線給自己看,也可以上線到海淀區的 10% 的用戶,或者只上線三個小時。這樣的好處在于,每個人都有機會去把他的想法驗證一下。當然他不會有更高的上線權限了。

如果情況很好,它才有可能變成一個循環,驗證的可能性就給到了團隊。

好奇心日報:那么你現在會焦慮什么?

周源:如果非要說焦慮的話,主要是如何讓團隊里的人更有“作品感”,類似于成就感,讓他覺得他會完整地做一個作品出來。這是目前創業公司唯一一樣的文化。

談企業文化其實不重要,在公司內部提出一個詞去形容企業文化,人就立刻會分成“認同這個企業文化”和“不認同這個企業文化”兩種。

只有一件事情是一樣的,員工到了這家公司,他的工作是否真的能夠影響到作品本身,產生足夠的興奮。這是你們唯一一樣的東西。

所以“作品感”才是創業公司唯一的文化,他的行為方式、價值觀上可以很不一樣,但是這一點一定要一樣,必須保持團隊成員持續的興奮。

好奇心日報:知乎是單個比較大的產品,如何看出個人的貢獻?

周源:這涉及到工作內部拆分的問題,至少要保證每個 Group、每個人的工作盡量是完整的,個人也是一樣。

OKR 不完全能解決這個問題,但是最起碼能把這個事情完整的勾勒出來。要盡量避免讓個人感到“環節感”,如果說技術這邊開發一個東西,全都聽市場部的,過幾個月這個團隊可能就全解散了。

甲乙雙方的關系是沒有任何動力的,除非這個事情本來就是我想做的事。 

知乎會在管理團隊引入新的人么?

創始人周源說,知乎的未來是什么 “作品感”是創業公司唯一的文化

在辦公室,知乎吉祥物“劉看山”有一個自己的工位

好奇心日報:你們幾位創始人怎么分工?

周源:我制定公司大方向,負責和投資人溝通,繼新也會參加一部分。我還是比較關注團隊,繼新負責日報,白潔負責增長,申申負責社區,大塊就是這么分,技術團隊也是申申負責。社區下面會有好多不同的 group,比如社區管理、Top Story、數據。

好奇心日報:提到團隊的事情,你們初創的時候,四位創始人有三位是有媒介相關的背景,還有一位是工程師,現在知乎越來越大了,有考慮過引入職業經理人嗎?

周源:這是一個團隊基因的問題。我們內部把它叫做 first team,就是第一個團隊。申申是技術背景,我就只能算技術出身。白潔的背景很綜合,她做過市場、PR、活動,她很綜合,繼新不用講了。我們肯定缺各種人,還是根據事情來,如果有需要我們肯定會去找人。

這個事情有時候沒有辦法無限地延伸。我們希望能夠把公司比較核心的一些人拉到執行的一線來。

還是我說的那個問題,10 乘 10。如果你只是 1 乘 2,兩個副手,也就是每個人管 10 個人,那也就是 20 個人,再往下走公司還是三層架構。

公司想要更扁平,就需要公司架構第一層級更大一點。所以我覺得小米公司那個架構還是有道理的。 

知乎如何解決手機所帶來的信息生產與消費不平衡?

好奇心日報:你作為記者的第一篇文章談的是世界從桌面系統向網頁轉移。現在另一個趨勢開始了,我們從桌面端網頁像智能手機轉移。用鍵盤貢獻內容、打字都更容易,手機更多是消費內容。知乎如何解決輸入和輸出的不平衡?

周源:知乎上的回答,桌面和移動端的比例大約是二比一,超長的答案是在 web 端。但是一兩千字的中型答案,有很大部分人是在手機上寫的。知乎日報上的評論,也經常有七八百字的。

我個人是沒有這個習慣的,沒有辦法在手機上輸入這么多字,但是觀察很多中型答案(一兩千字)的來源,就是移動端。有一些答案也會在最后標注“先說到這,手機上答的,晚上回去再補充”。

可能更年輕的群體更習慣于手機上的輸入方式,雖然從生產工具的角度來說,鍵盤應該是更快的。但這個群體可能就是沒有那么熟悉鍵盤,他們最熟悉的鍵盤就是手機上的虛擬鍵盤。

好奇心日報:有考慮過怎樣激發人們在移動端貢獻內容的活躍度嗎?

周源:這個問題太大,現在移動端的很多問題還是來源于產品,比如訪問路徑太長。如果打開 Twitter 的客戶端,搜索是在第一位的,因為用 Twitter 要么是發信息要么就是找信息。而打開知乎的客戶端還是會有很多不夠好的體驗,得承認的是我們在設計上走過一些彎路。

好奇心日報:你有辦法徹底解決手機時代,輸入和輸出不平衡的問題么?

周源:我不覺得有某種單一的方式可以讓輸入的成本產生顯著變化。

知乎想成為一家怎樣的公司?

好奇心日報:今天列出的信息圖里列出了知乎覆蓋了多少領域,有哪些領域是你期待、但是沒有出現的?

周源:這個問題我其實想得不多。領域更多的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有意去引導。

增長方面則是主要向 Facebook 的 growth team 學習,一開始,我們的運營團隊比較分散,像合作、市場、微博運營以及吸引用戶這些都是分開的,有的時候它們也需要開發、需要設計,但當時的情況就是它們都相互割裂。

Facebook 上市以后,我們看到它們的一些經驗,有一個 Growth Team,它擁有一個完整的團隊,包含了數據分析、開發,以及用技術與優化新用戶抵達的路徑,這是很好的理念。我們就單獨把運營放在一起,后來就變成了我們很專注的領域,就是增長。

好奇心日報:創業之初,會有人說知乎過于像 Quora,Quora 對你們有什么啟發嗎?

周源:就像 Google 設定了搜索的標準:搜索就是一個框,加上一個按鈕和一個列表,Twitter 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設定為“關注者”和“被關注者”的關系。

Quora 最大的價值是它設定了產品的標準,除了人與人之間可以互相關注,Quora 設定了人與信息之間也可以相互關注,除了關注人,還可以關注問題、關注話題,據此它再進行推送。這是 Quora 當時最打動我的地方。此外 Apple4us 在里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它讓一個團隊相信,一群奇怪的人、不同背景的人,在信息比較密集的情況下能產生更多的新問題、新答案。

好奇心日報:Quora 后來面對的問題對你有什么啟發嗎?

周源:我們關注 Quora 其實不多,可能 Facebook 太強大了吧。國內沒有什么像 Facebook 這樣的產品。

中國互聯網是一個沒有 Facebook 化的環境。我們的基礎設施是微信,美國的則是 Facebook。

好奇心日報:提到硅谷的公司,你更多提到的是 Facebook,此外你還借鑒了些什么公司嗎?

周源:Growth team 是和 Facebook 學的,但這個學習是比較粗淺的。公司管理的 OKR 學的是 Google,這是比較重要的兩點。

好奇心日報:你對知乎未來的期望會超過一個知識社區么?或者更直接地問,知乎是要成為一個像 Facebook 一樣的開放社交網絡,或者基礎設施么?你對知乎到了 5000 萬用戶之后的期望會是什么樣子?(本問題為后續文字補充采訪)

數字不重要,2013 年知乎用戶剛 100 萬時候,有位用戶寫一篇文章大概叫社區的 500 萬法則——如果知乎達到 500萬,將會發生巨大的質變,后來我還留意了一下 500 萬的前后知乎發生了什么,其實也沒什么特別的。

我相信出發點是最重要的。

去年年會,我問全體同事,從 1976 年成立,在過去 39 年時間里,什么事情是蘋果這家公司始終如一的,從來沒有變過的?

我的答案是:他們一直在不斷改善并突破人機交互的體驗和方式。  

從 DOS 那種命令輸入行的方式到全新的視窗交互 iPod 的 Click Wheel 的發明能讓用戶可以在幾秒中之內從幾千首歌里找到想聽的那一首 iPhone 的多點觸控,如果有人在 iPhone 之前使用過智能手機,多普達,Palm 你會發現在 iPhone 出現的時候,智能手機這個行業缺的根本不是技術,而一種新的方式連接用戶和整個移動互聯網  

這些人機交互方式上的突破和體驗上顯著升級,讓這家公司生產出的產品,Macintosh,iPod 和 iPhone 在個人電腦、消費電子、手機、移動互聯網和音樂行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甚至有些是主導整個行業的發展。

對于知乎來說,我們必須明白增長的意義是什么。知乎的使命,是要為改善人與人的溝通方式,改善人們相互了解、建立信任的方式產生真正重要的影響。

我期望在這個出發點下,在這條路上,我們可以摘星攬月,走得更遠。

知乎會做別的產品么?

好奇心日報:今天你在臺上舉了好幾個例子,說有人在這里找團隊合作,有人找到投資,這算是職業上的一種需求吧?這是知乎的目標么

周源:這當中沒有那么直接的一個邏輯推導。首先這不是我們的設定,也很難預見到;第二,某種意義上,這是一個群體需求的一個溢出。當它不被滿足的時候,它一定會不斷的表現出來。

當年沒有微博的時候,很多人在 MSN 或者 QQ 上簽名,一定會找一個地方去解決“表達”這個需求。

好奇心日報:你提到知乎會成為用戶“塑造個人品牌的一個入口”,聽起來有點像 LindedIn?

周源:LinkedIn 代表的是職場和工作方面的需求,再做一個 LinkedIn 其實沒有什么意義,這是一個非常老的產品了。但是這個需求可以仔細去想一想。

好奇心日報:有比較明確的計劃要做更多類型的產品嗎?

周源:這個未來還是有的。 不過還是一個個嘗試吧,可能搞搞就知道,這個是不對的,我先叉掉。其實還是具體看是什么事,是什么場景。

好奇心日報:如果出一個新的產品,它一定是要建立在知乎的社交網絡上嗎?還是會做一個和知乎完全沒有關系的產品?

周源:沒有這種可能。

我知道有些團隊經常會去搞個別的事,或是收購一家別的什么公司,過一段時間又怎么處理掉了。但是這事我干不了。我覺得我沒有能力去把這種事情搞好。

好奇心日報:話說,知乎日報為什么至今不能用知乎賬號登錄?

周源:在邏輯上,它應該有知乎賬號登陸。

開發過程中也有歷史成因,第一個版本出來,加上賬號登陸的時候,知乎應用外部授權的接口沒有做好。所以就用了微博的登陸。微博登陸解決的問題是收藏和分享。 

知乎如何管理一個龐大的社區?

好奇心日報:在知乎上提出一個問題,是可以被修改、可以被公共編輯的,但是對于每個提出這個問題的個體來說,不會覺得被冒犯嗎?

周源:在沒有上線的第一版設計里,問題旁邊有個頭像,誰誰誰提了一個問題,問題是有歸屬的。

后來我們發現這個問題是不對的,因為知乎完全打造的是一個公共空間。Twitter、微博上沒有公共空間,全是私人空間,所以說什么都可以。

對于問題來說,它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盡可能是去重的,第二,它是可沉淀的。那么它必須是公共空間,不歸屬任何人。問題頁就必須把信息變成公共、可編輯的。

好奇心日報:哪些類型的內容會被限制傳播,或是不適合知乎的?

周源:這是兩個問題。消失掉的(內容)是一個公開的秘密。

另外一塊屬于限制流通。我們限制流通有兩大塊,第一大類是站務問題, 一段時間用戶提出最大的不爽就是“你別給我看這些關于知乎的問題”,如果你每天上線看到“知乎有 bug”、“這個改不改”,你也很煩。其實大多數用戶沒有那么關心知乎本身,當然還是有一部分用戶特別特別關心的。

所以知乎站務的問題會被限制流通,當然關心的人還是可以繼續關注。

第二是調查類的問題,調查類的問題特別寬泛,從“你喜歡吃中餐還是西餐”、“你喜歡早起還是晚起”、“中國人是不是有種”,甚至包括遙遠的宇宙。這種問題它不太適合知乎,也會限制。

我不能說它沒有價值,你把它做成一個調查問卷更好,你讓所有人回答,就覺得很奇怪,它變火了可能還影響其他正常的使用。這類也會限制。

每個產品都有它在信息結構上的邊界,一個產品一定做不了很多事。

好奇心日報:知乎似乎在各種地方都在鼓勵長答案,長度是判斷答案好壞的一個重要指標嗎?

周源:我們評論區分長評、短評主要是為了過濾“灌水”的內容,在內容的推送上并沒有特別的趨向。

知乎現在鼓不鼓勵長答案,并沒有那么重要。因為到一定程度之后,你也鼓勵不了。如果所有人都喜歡短答案,社區再鼓勵長答案也是沒有用的。

有一個用戶做了知乎民間調查,把用戶的長短答案的贊同做了詳細的分布,發現幾者的關系并不大。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


閱讀延展

1
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影视麻豆| 成人浮力影院免费看|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免费| 伊人影院中文字幕| 亚洲色图13p| 在线精品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一精品亚洲无线一区| 日韩成人免费视频播放| 免费观看成人毛片| 被两个体育生双龙9| 在线观看国产欧美| 三个黑人上我一个经过| 日本无卡无吗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欧美色视频在线观看| 你懂的国产高清在线播放视频| 美女张开腿让男人桶国产| 国产精品午夜爆乳美女视频| 99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 成人深夜福利在线播放不卡| 久久免费精品一区二区| 月夜直播手机免费视频高清 |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同性女电影三级中文字幕| 高清videosgratis欧洲69| 大豆网52dun怪汉网如如| 两个小姨子韩国电影| 日日噜狠狠噜天天噜AV|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水果派| 欧美freesex10一13|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精品| 美女的胸又www又黄的网站|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精品| 天天澡天天碰天天狠伊人五月 |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aⅴ| 女仆被扒内裤打屁股动态图| 一级毛片免费视频网站| 最新亚洲春色av无码专区| 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在线| 课外辅导的秘密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