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還是要有靈魂的,萬一標題是假的呢觀點
時代變了,新聞的生產、媒介、流程都相應發生了變化,這是時勢使然,是歷史的進步。新聞刊登在哪里沒關系,紙上網上手機上,都是新聞。可新聞是什么,才是最關鍵的
“防癌大全,看了多活20年”和“飲食習慣關系患癌幾率”,這兩個標題同時出現在你的朋友圈里,你會選擇先點擊哪一個?
這是當下很多人每天都會面臨的選擇,這個選擇不僅是出給讀者的,更是出給所有媒體人的,因為在這背后,是新媒體環境下,媒介環境的變化帶來的新聞價值判斷標準的變化。
如果不是美國《紐約客》雜志的報道,很多人對艾默生·斯巴茲這個名字都沒聽說過。但這個27歲的美國青年,卻被《紐約客》稱為美國媒體業的“標題之王”。他手下的團隊經營著30多個網站,主要內容就是把各種來源的信息進行包裝和推銷,然后推送供人分享。看看他生產的信息,有心靈雞湯,有八卦丑聞,也有嚴肅的時政新聞。面對很多傳統媒體人的質疑和厭惡,艾默生說:“我們審視世界的方式是,如果有人分享,那就是品質。”
像艾默生這樣的新聞商人無論在國外還是國內,都不是少數,有些實踐甚至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去年8月,以病毒傳播、倡導分享聞名的美國網絡新聞網站BuzzFeed的流量超過了《紐約時報》,成為美國第三大新聞網站,讓很多傳統媒體人跌破眼鏡。
對當前很多活躍在新媒體上的自媒體人來說,分享和流量就是新聞的所有意義,分享代表著受眾,代表著流量,就代表著個人品牌,代表著商業價值。當前一些有影響的應用產品、微信公號、微博賬戶都是靠著這個理念做起來的。
是做噱頭優先、奪人眼球乃至滿足大眾獵奇心理的“人造新聞”,還是做有新聞價值或社會責任的“有機新聞”,是最近熱播的韓劇《匹諾曹》提出的一個問題。
類似的問題在新媒體出現之前就有爭論,在新媒體出現后變得更加撲朔迷離,難以回答。因為在新媒體時代,新聞的生產者不再是新聞價值的唯一判斷者,廣大受眾也成了回答這個問題的參與者,分享和轉發就是他們手中的票。一個男演員出軌的新聞動輒就是百萬的轉發量,而政府出臺一項影響億萬人的改革方案,轉發量不過幾千。這幾年很多人都在討論傳統媒體的寒冬,而這種新聞價值取向的變化,才可能是壓垮傳統媒體的最后一根稻草。
時代變化了,新聞的生產、媒介、流程都相應發生了變化,這是時勢使然,是歷史的進步。新聞刊登在哪里沒關系,紙上網上手機上,都是新聞。可新聞是什么,才是最關鍵的。
當前,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方興未艾,但必須看到,融合是雙向的,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進行著改造,傳統媒體反之也必須對新媒體進行改造和創新。如果說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影響是“媒介即信息”這一理念的普及,傳統媒體也應該將“媒體責任”這四個字烙在新媒體發展的軌跡上。
對媒體來說,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要把握住衡量新聞價值的這個尺子,刻度可能變了,尺子可能改了,但衡量的責任不能放,衡量的規范不能丟,衡量的傳統不能棄。
前段時間,一些國外媒體開始嘗試用自動采寫機器人抓取信息、撰寫稿件、推送標題,新聞的生產流程面臨著進一步的改造。有些媒體人開始恐慌,覺得嚴肅時政新聞可能會更沒有市場,新聞或逐漸變成標題黨的天下。
其實這種擔憂大可不必,因為新聞還是要有靈魂的,萬一標題是假的呢。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