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V有什么了不起,圓桌社交才是長尾的王道!觀點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有什么辦法可以改善知乎“大V不回答不贊的問題無人問津”的狀況?看來越來越多的人擔心每個互聯網社區到最后都會變成微博那樣,小人物的聲音只能通過大V的轉發才能讓更多人知曉。在我個人來看,這有一點杞人憂天。
首先,這種情況無需過度憂慮,一方面大V在傳播中的影響力并沒有想像中那么夸大的力量;另一方面互聯網的存在本身就在不斷延伸資訊的長尾。
前面這一點,在《小圈子·大社交》這本書當中,作者亞當斯用了不少Facebook上的真實案例來分析社會網絡,更多的案例和結論來源于人類學家、進化心理學家及社會學家的研究結果。
在網絡上,人們往往容易高估社會中那些看起來擁有眾多粉絲的意見領袖或明星的影響,對社會上普遍流傳的 “規模” = “影響力” 的看法,他舉過一個很形象的例子來辯駁這種看法的偏頗,他說,雖然色情片明星飾演過的影片數量驚人,平均下來遠遠超過好萊塢明星,即使色情產業規模也超過好萊塢,他們永遠也無法產生像好萊塢一樣的影響力。也就是說,“規模不是網絡最重要的因素”。
《小圈子·大社交》中引用了包括Facebook之內的多個研究結果進一步證實了這一結論:“那些名號最響、曝光率最高的人并不一定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社交網絡可以讓一條信息在一分鐘內轉發一千次,但我們大腦管理朋友的效率仍然停留在石器時代。由于網絡效應放大了名人的曝光度,吸引人們更多的注意力,使人們不經意間也放大了他們的影響力——這樣的結果是我們希望世界運行的方式與它本來運行的方式產生偏差,且偏差仍在加劇。此外,由于傳播網絡非常復雜,幾乎無法通過直觀觀察來分析背后傳播機制。當我們試圖理解傳播網絡時,也只能看到被傳播的信息,看不到沒被傳播的部分。
“回顧一件已經發生了的事情,我們只會看到最明顯的參與者,認為他們對整個事件的影響最大……我們總是容易把事情的順利完成歸功于那些有影響力的人,卻沒有認真去了解事情所處的復雜網絡”,亞當斯說,“這種復雜性導致人們把巧合和相關性混同為因果關系”。
舉個例子,去年9月,《詩刊》的“雙子星座”欄目刊登了余秀華的詩作,引起的反響不大。11月,《詩刊》將已刊發的余秀華詩作以《搖搖晃晃的人間——一位腦癱患者的詩》為題發布在其官方微信平臺上,轉發量很快破萬次,影響開始擴散。等到今年1月12日,從來就不認識余秀華的俄勒岡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沈睿寫了一篇推介的文章《什么是詩歌?余秀華——這讓我徹夜不眠的詩人》在微信公號“民謠與詩”上發布,兩三天內單在轉發量就有100多萬次。然后,大家都知道的,余秀華成為了年度紅人。整個過程只是一個慢慢發酵的過程,并且不依賴于小圈子和大V。
關于文首所提到的第二點,在互聯網還未盛行之前,能夠獲得影響力的都是一些熱門產品,比如公告牌排行榜上的歌曲、橫掃電影院的大片,而它們從數量上來講又是絕對少數的。媒體上的新聞也同樣是最大的幾家報刊的頭條主導輿論的興趣。用“二八法則”來說就是2O%的文化資訊占據了80%的影響力。因為在互聯網流行之前的大眾文化產品在某種程度是一種零和關系,有你沒我,有我沒你。CD店的貨架只有那么多空間,電影院一年只能放映這么多部電影,每天能看的報紙雜志也只有數種,它們都是稀缺的,而在互聯網時代,這種壁壘被抹除了,在網絡世界里沒有任何物理限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各種小眾文化。
因為網絡的無限延展性,這些產品通過標簽、推薦等作用機制,自發形成無數個小圈子,在每個圈子里都會有自己的熱門產品。每個種類(genre)可以往下繼續劃分(subgenre),理論上來說存在無數個這樣的排行榜。也就是說,存在無數個小眾下的熱門,而這些小熱門(microhits)大部分分布在“長尾”里,雖然這些小的熱門并不如那些普遍流行的熱門產品,但它們總體上不容小覷,因為它們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且都有自己的擁躉,這些小的熱門累加在一起,整體上完全可以和那些大的熱門抗衡。
當然,僅僅只是提供更多樣的產品并不能改變需求本身,消費者必須要有方法獲取能夠滿足小眾興趣和需求的小眾產品。這其中,過濾機制是很好的方式。一旦多樣性擴大了,又有良好的過濾機制,那么需求曲線就會變平緩,熱門產品變得相對不那么流行,而小眾產品也變得相對大眾一些。在過濾機制這方面,每個社區都在不斷努力進行嘗試,而知乎做出的努力是話題、標簽、熱門、推薦、日報……
但影響力不均衡的問題同存在于互聯網的各個角落,沒有被門戶網站報道的新聞不會成為大新聞,沒有被微博推介的話題不會城門熱門話題,沒有上過選秀的好歌手不會成為明星……但影響力是雙刃劍,就像是如果沒有《中國好聲音》、《中國好歌曲》這種包裝過度、吸引眼球的選秀節目存在,籍籍無名的好聲音會被忽略得更多。
知乎在這方面做的最好的一件事情是——圓桌。這種以主題為核心的展示非常像選秀節目。
拿《中國好聲音》來說,柳重言是曾經紅極一時的《紅豆》的曲作者、莫西子詩為同是彝族的《中國好聲音》學員吉克雋逸創作了《不要怕》等等。這些人為節目增加了看點,觀眾會從節目中得到滿足并給與更多的期待:“還有哪些是我們熟悉而又不知道的?”而與此同時,騰訊視頻對《中國好歌曲》的運營也極盡所能,充分動員了全網的資源,通過新聞客戶端、QQ音樂、微信朋友圈、騰訊微博、QQ游戲等多平臺聯動,制造話題,提升整個互聯網的話題量、網民的參與度和知曉度。但這個節目很可惜的是,到了最后環節,卻沿用了之前類似節目的套路,硬是在不同曲風間進行PK,最終選出一個冠軍來,這屬于為了收視率做的保險,但最終減少了多樣性。
與之類比,知乎的圓桌改進空間還很大,包括如何吸引非邀請嘉賓的參與、如何把話題延伸到圓桌之外、如何引導大家提出更好的問題、如何增強話題的吸引力等等。甚至還可以加入更多的游戲性機制來增加互動性和觀賞性。最后,在影響力方面,雖然在首頁出現已經算是調動了足夠大的影響范圍,但對于知乎之外以、知乎內各小圈子和非話題相關群體調動的積極性還遠遠不足。這些都是可以進一步深化的。
對于任何社區的運營而言,都需要努力建立好自己的長尾,值得深思。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