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應之下,阿里的驚魂一周觀點
一份不到7000字的會議記錄讓太平洋彼岸的美國股市掀起風暴。短短兩天時間,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中國概念股集體下挫。而作為主角的阿里巴巴在1月28日大跌4.36%的基礎上,29日再次大跌8.78%,創造了上市以來最大的單日跌幅。
這份創造了“蝴蝶效應”的會議記錄之所以能引起這么大的連鎖反應,就在于它的發布者是中國工商總局,并且該文件發布之初用了“白皮書”這樣一個“權威”的名字。按照慣例,“白皮書”文件一般是官方確認的正式報告。
這份名為《關于對阿里巴巴集團進行行政指導工作情況的白皮書》文件指出,阿里系平臺存在主體準入把關不嚴、商品信息審查不力、銷售行為管理混亂、信用評價存缺陷、內部工作人員管控不嚴5大問題。這讓原本對“假貨”問題就“神經敏感”的美國投資者產生了恐慌心理。
危機還不止于此,這份“白皮書”明確指出,早在2014年7月,國家工商總局網絡監管司司長劉紅亮在浙江省行政指導座談會中就指出了阿里巴巴存在“違法經營行為,長期沒有引起足夠重視,長期未能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治理,以致養癰成患。”并且還說,“為了不影響阿里系上市前的工作進展,該座談會以內部封閉的形式進行。”
這種“為上市隱瞞不利信息”的說法讓美國投資者再一次感到驚駭,投資者認為阿里在招股書中故意隱瞞了該消息。就在該“白皮書”發布的次日,美國Pomerantz LLP律師事務所就宣布,受投資者委托,正就阿里巴巴涉嫌信息披露不充分展開調查。
阿里惹上這樣一個大麻煩的緣由是,1月23日國家工商總局網絡監管司發布了一份《2014年下半年網絡交易商品定向監測結果》(下稱《結果》),其中關于淘寶網的51個商品樣本抽查中,正品率只有37.25%,是所有電商網站正品抽查率中最低的。
不服氣的阿里在官方微博上轉發了一封名為“一個80后淘寶網運營小二心聲”的公開信,認為這份報告不僅抽樣太少、邏輯混亂,還存在程序違規問題,并直言“避免黑哨對市場無比重要”。
阿里并沒有否認淘寶網上存在售賣假貨的行為,但他們認為這份《結果》缺乏嚴格的科學依據,并指責國家工商總局網監司用極少量商品的抽樣結果得出了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中正品率極低的結論。面對這樣的《結果》,巨人集團董事長史玉柱在微博調侃說,“對于10億總量(網購商品總量),僅抽樣這點點樣本,在抽樣統計學面前有點蒼白。”
但面對“阿里小二”的公開信,工商總局并沒有認錯,而是在第二天將上述“白皮書”掛上了國家工商總局的網站。阿里方面在當天下午就強硬回復稱,網監司司長劉紅亮程序失當、情緒執法,決定向國家工商總局正式投訴。
一瞬間“阿里巴巴大戰工商總局”的消息搶占著各大媒體版面,媒體對這種監管者和被監管者之間的“互動行為”津津樂道。隨后阿里辯解稱對于假貨的追查,他們一直保持著高壓打擊的態勢。從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1月30日,阿里集團在消費者保障及打假方面的投入已經超10億元人民幣。目前阿里巴巴集團投入在消費者保障及打假方面的員工超過2000人。就在《結果》發布之后阿里巴巴宣布還將追加300人進入打假團隊。
在“白皮書”公布之后的第三天,阿里巴巴執行副主席蔡崇信指責該“白皮書”“立論方式錯漏百出,并有意針對阿里巴巴,整個手法非常不公平。”并稱所謂“白皮書”內容只是一次日常性的和監管機構的會談,未曾要求機構延遲披露報告。
劇情的反轉情節出現在1月30日,當天國家工商總局局長張茅在工商總局會見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馬云,雙方握手言和。當晚工商總局發言人表示工商總局網站發布的文件非“白皮書”,“實質是行政指導座談會會議記錄,不具有法律效力。”
這次會面和發言將阿里拉出了當前的困境,工商總局的回應意味著阿里巴巴并未向投資者隱瞞信息,因此,美律所提起的訴訟將失去證據支撐。但從整個事件來看,阿里巴巴發布公開信、正式投訴網監司司長劉紅亮都顯示出阿里的自信,在此之前鮮有民營企業敢于正面質疑工商總局的處罰公告,阿里此舉開創了先河。從中國商業環境角度看,這未必不是一個好消息。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