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再變天,舊瓶PGC怎么裝新酒?觀點
國內整個視頻行業在經過一年多的摸索、沉浮、對抗中正變得再度活躍起來,表面風平浪靜,幕后卻已是厲兵秣馬,圖變謀存。尤其是PGC(專業生成內容)逐漸成為未來競爭的焦點,短視頻因其簡單易用且極具傳播性,凸顯出在這個領域的“黑馬”本色。
最近,短視頻微視3.0正式上線亮相,新增的視頻拼接功能成為最大亮點,同時動感影集支持上傳圖片的數量,也從6張擴展到了9張,再加上本地視頻、第三方相機,微視豐富的拍攝模式也帶來了更多玩法和用戶場景應用。
實際上,在視頻領域主要分為PGC(專業生成內容)模式和UGC(用戶生成內容)模式。UGC有個好處是用戶可以自由上傳內容,內容極大豐富,但質量良莠不齊;PGC則專業性強,內容質量更有保證。
打個形象的比喻,央視、南方周末等媒體就是PGC平臺的代表。眾多自媒體的個體戶就屬于UGC,,當然UGC中也能產生精品,只不過按照總體的分類罷了。
PGC模式并不新鮮,只是時也勢也,是當下的玩家們利用這個PGC模式的舊瓶裝出的新酒。
短視頻的發展邏輯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可謂將短視頻推向了新路。此前的短視頻領域主要以UGC模式為主打,如微視的8秒,還有各路玩家都主打短小、海量。而經過一年的發展,隨著短視頻的工具屬性不斷得到完善,拍攝門檻日益降低,PGC的力量開始凸顯,也推動短視頻對PGC這一模式的傾斜。
畢竟,不變,亦變;變,亦變。摸索探路中,短視頻各路大軍擁抱PGC模式的速度開始加快,也成為他們在2015年破冰的希望。
毋庸置疑,在碎片化的移動娛樂大潮下,單純的圖文閱讀難以滿足用戶的快感。這時候,幾秒到幾十秒的短視頻填補了碎片化信息消費的空白,讓用戶有了除閱讀以外更為動感的移動社交和生活娛樂體驗。可謂撓到了用戶的內心需求的深處。于是短視頻悄然興起。
然而,就像圖文內容在早年PC端的風靡、各種段子在微博時代的擴散,短視頻并不只是有“短”就可以任性。優質的稍微長一點的視頻內容成為用戶新的需求。這就和馬斯洛提出的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類似,也是提升用戶體驗的一大關鍵舉措。
不過,很多人也許會陷入誤區。短視頻不是說在UGC模式和PGC模式做選擇題,而是兩者互為依靠,這才是舊瓶裝出新酒的核心。
第一階段以UGC為根基,適合分享聚攏人氣,培養用戶習慣。因為國人并沒有強烈的意愿去拍長視頻,而且流量、拍攝門檻也都對視頻應用形成制約。
有了第一階段的鋪路之后,順勢推出PGC模式,提升用戶需求才是明智之舉。估計這才是微視3.0推出的初衷。
值得一提的是,微視的這一做法也在大洋彼岸能找到可參照的案例。早在2013年,國外短視頻玩家Vine就聯合電影節推出了超微電影競賽,Instagram也瞄準用戶拍電影的需求,收購影片分享程序Luma,并在去年推出了縮時拍攝視頻應用Hyperlapse。這都是走“UGC+PGC”,先有UGC再走PGC的路數。
PGC的爆發點
如果按照上述的分析,那么老胡在此大膽預測一下,短視頻未來只是騰訊微視這樣的大體量玩家的天下,別家終究被出局,寡頭效應或將再現。
首先,第一階段玩UGC關鍵看用戶是不是買單,只有一個好的平臺,才能有強大的生產力。這對平臺的要求極高。這一點,微視無疑有著騰訊整個社交體系的鼎力支持,有錢,有人,有技術,有內容,有流量。更重要的是,其目前已匯聚了超過數千萬用戶在此記錄生活、交流分享。這讓別的選手望其項背。
現實中,在去年的UGC大比拼中,如玩拍、趣拍、樂播等一眾大大小小的短視頻應用,最終都敗下陣來,悄然匿跡。
沒有前期的UGC軟實力,自然讓其PGC模式沒法玩。
其次,PGC對技術要求更高、投入更大,特別是在標簽熱點話題營造以及分享平臺上,這些看不見的力量,成為微視獨特的優勢。
正是這些構成了微視成為PGC爆發的重要支點,也讓主打視頻拼接的微視3.0的未來充滿想象空間。
總之,短視頻正為PGC的成長鋪就一條坦途,以Vine、Instagram、微視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已經圍繞PGC模式再出發,前方可期,剩下的就看其如何根據具體的用戶和需求來一一發力了。
--------------------------------------------
本文作者系老胡,轉載請務必注明作者和自媒體(自媒體公眾號:laohushuokeji或老胡說科技)你的關注和分享是我最大的動力。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