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逃離喧囂,做有調性的社交“咖啡廳”觀點
社交是人與生俱來的需求,每一個人只有與他人相連接才能體會到存在的價值。很難想象一個孤立的,與外界沒有任何連接的個體,該如何進行自我認知。但人們的社交需求在滿是藩籬的現世界中往往很難得到完全滿足。潛在的社交需求一直存在,一如積蓄已久的火山,靜待爆發的時刻。
如今,在經歷了一番社交網絡的狂轟亂炸之后,用戶的心態正逐漸趨于理智。傳統的社交工具無法讓用戶提起更多的興趣來使用,對企業及創業者來說,只有研究出更加契合人們心理需求的產品才有望脫穎而出。我們沉思的是——什么產品才能契合人們的心理需求,下一款現象級社交產品會是什么?
社交凈土將成潮流
多年以前,知名的IM工具MSN,只能允許用戶擁有150個聯系人(好友),據說這個限制來自于一條人際關系的定律:一個人在一段時間里最多只能維持150組社會關系。
而在國內,社交對于人無疑是是非常重要的,但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迷信各種各樣的社交關系,并美其名曰“人脈”。對于人脈的貪婪讓人們天天處在一種疲于應付但又不得不應付的感覺中。我們總是想著不能錯過任何可能對自己有價值的信息,人們總是不知道自己是否該下線,就怕錯過某些好東西。當被社交軟件綁架的時,朋友圈(quan)自然也就變成了朋友(juan)。
在這樣的情況下,社交應用IN應運而生,成為圈內最大黑馬。在目前眾多社交平臺面臨疲軟的大趨勢下,下一款現象級社交產品必將是一塊“社交凈土”,在這樣一塊凈土中,回歸社交成為產品本質。
下面從IN的產品誕生、爆發歷程、產品調性、商業模式等方面看其如何在社交產品的喧囂中做一個有調性的咖啡廳:
1)產品誕生
IN這款社交產品實際上誕生于“愛圖購”這個女性時尚品導購網站。“愛圖購”創始人黑羽在知乎曾經表示:不少女性時尚大品牌看中的是愛圖購龐大的女性用戶群,以及品牌傳播力和影響力,為了為品牌商在愛圖購用戶中傳播找出一個有效方法,“愛圖購”嘗試了instagram和swagg式的傳播和標簽玩法,參考國外同類產品后,最后IN第一版應運而生。
IN最初致力于打造最時尚的品位分享移動端社區,用戶在IN中隨時隨地創造與分享潮搭、街拍等照片,垂直定位于女性時尚領域,專注于建立用戶與品牌、街拍、潮搭之間的自然社交連接。
2)爆發歷程
一開始,IN可看作是是“愛圖購”導購網站在移動端的延伸,其社區屬性讓IN有了華麗轉身社交產品的爆點。
早已聚集了大量女性用戶,踩上圖片社交風口的IN無心插柳柳成蔭,用戶數首月便破百萬。這時IN團隊意識到,女性的需求引爆點不是只分享女性時尚品這一個點,IN不僅可以做潮人分享各種服飾或品牌商品的平臺,更可具有更大的需求點和涵蓋面,融入到女性群體乃至移動用戶生活的點滴當中,成為中國的Instagram。
立足于女性和品牌的基因,垂直運作女性群體,進行頻繁的社交刺激——一系列基于女性群體的獨特打法,使得IN很快迎來了爆發,創始人黑羽將其稱作是“起點即爆點”。根據數據統計,自2014年6月發布以來,IN用戶已經超過了1600萬,用戶平均使用頻率是4-5次/天,很多活躍用戶甚至每天幾十次地打開IN。
3)產品調性
無論在何種社交平臺上,用戶的無奈都在與日俱增。上司、同事逐漸侵入,當初的那塊私人空間如今已經無孔不入。發條狀態畏首畏尾,生怕領導同事評頭論足,而在IN上,卻沒有這樣的煩惱,因為在IN這個平臺中國,人們可以追求一種時尚、自由的生活方式。
經過半年多發展,IN不僅聚集了時尚達人,還成為眾多文青和攝影師聚集的平臺,擁有一大批攝影、繪畫、藝術、音樂、生活各種領域的高質量用戶。IN有涵養、有沉淀、不喧囂,兀自在那散發著獨具魅力的綽約風姿。
IN將熟人和陌生人概念進行了模糊,在這個咖啡廳里,你可以和任何人展開心靈的溝通。社交的本質是與他人交流心情,并不需要區別熟人還是陌生人。如果將社交硬生生地劃分為熟人和陌生人的話,產品會陷入僵化。IN將熟人和陌生人的選擇權限還給用戶,讓用戶自由選擇在這樣一塊私人空間里向哪些人展現最真實、最逗逼的自我。換句話來說,IN只負責用戶“吃喝玩樂,分享生活”,給用戶最極致的用戶體驗。
為了給用戶帶來最好的體驗,IN還開發了眾多別具一格的小功能,心情標簽和場景貼紙便是最吸引用戶的部分。心情標簽和場景貼紙讓照片更有趣更好玩——在星巴克喝咖啡時,你可以在咖啡杯上打上“星巴克”的標簽;在被窩里睡懶覺,你可以給自己臉上打上胡須、貓耳朵等貼紙,形容自己是只慵懶的小貓。
雖然打標簽和心情貼紙并被IN首創,但IN不像其社交產品做的那么死板無趣,絕對是國內最有趣、最極致的,足以培養起用戶使用這些小功能的習慣。IN團隊將心情標簽和場景貼紙稱作是“小甜點”。如果說IN是一個具有情調的咖啡廳的話,這些完全免費的“小甜點”無疑是最能給用戶帶來驚喜的部分。而且心情標簽和場景貼紙隨著用戶使用時間變得更加豐富,這無疑進一步增強了用戶粘性。
市場考察:多重質疑,IN未來形態構想
1)需構建差異化壁壘
對所有的VC來說,最喜歡問創業者的一個問題恐怕就是“大公司抄襲你的想法,你該怎么辦?”IN的創新模式看似簡單,對類社交巨頭來說,差異化壁壘成為構建的重點。
對于這一問題,IN團隊表示,目前確實有部分類似IN的產品進入市場,但仍處于邯鄲學步的狀態,產品形態雖可抄襲,但IN的產品基因卻難以復制。而且IN團隊目前花精力最多的地方不在于圖片分享,而是數據挖掘與關系鏈分享,這是其他競品短期內所無法學到的。比如,IN的圖片機器學習識別率已經超過90%,關系鏈條的積累更是驚人——目前千萬用戶的量級,基于好友數量、興趣點等做深入匹配,整體竟然約有10億多個關系鏈條。
2)女性用戶為主成為產品擴張障礙
IN爆發初期有賴于眾多品牌偏好的女生,正是女性用戶喜歡“曬生活”的特性帶來了IN的高速發展。但正是女性用戶為主的用戶結構也限制了IN下一步的擴張。怎樣才能讓這款產品變成一個全民性的現象級產品?成為了下一階段發展的重點和難點。
IN希望未來能成為中國的Instargram,但目前還是以女性為主,不能算是全民性的產品,而且垂直深挖與全民性、現象級APP還是有一定距離的。隨著未來的發展,IN將對用戶需求進行平衡篩選,在滿足女性用戶的需求的同時,進行全新定位,進一步完善產品,擴充功能。在這一過程中,IN不會刻意追求用戶體量。在發展過程中,IN的產品形態才能最終確定。
3)盈利模式的誘惑
大數據可是自云平臺后最熱的概念了。隨著社會化媒體的興起,針對互聯網用戶數據的分析、營銷、挖掘產品越來越多,大部分是在為企業服務,或者用來做自身產品推廣,比較經典的案例就最近微信根據“大數據”推出的三條朋友圈廣告。
與大多數社交產品燒錢為生不同,對于IN這樣一款脫胎于女性時尚品導購網站的社交產品來說,盈利模式從來就不是IN憂慮的問題。
IN通過標簽,在用戶和品牌中建立了自然的連接橋梁。用戶的品牌數據積累和社交互動的沉淀使得IN的商業模式離錢很近。但正是盈利唾手可得,IN能否堅守底線,處理好與“愛圖購”關系顯得尤為突出。“愛圖購”作為最大的女性品牌導購網站,在品牌導購、流量變現和品牌營銷上都有成熟的商業模式和運營思路。IN的社交傳播能力拓展了“愛圖購”移動端品牌營銷的新思路,為“愛圖購”承接海量時尚品牌,開拓新商業領域提供了可能。
IN誕生之初的目的是為了“愛圖購“品牌推廣,但在今天轉型成為社交平臺的情況下,“愛圖購”資源和支持將成為一把雙刃劍。用戶喜歡的是一家純粹的“咖啡廳”,過早利用品牌營銷進行盈利或許將對IN未來的發展不利。
后記:
2014年8月,“愛圖購”獲得A輪千萬美元級融資成功,據投資方稱,非常看好“愛圖購”旗下的圖片社交APP“IN”的巨大想像空間。目前李小璐,小p老師等很多明星已低調自發入駐IN。
國外目標產品Instargram已經趨于成熟,被Facebook收購后,也有了最終的歸宿。但在國內市場,像Instagram這樣圖片社交產品沒有成功的先例,目前也沒有任何一款產品能形成壟斷性優勢,所以從這一角度來看,圖片社交產品在國內市場幾乎還是一個空白。
IN還在起步階段,每一個環節做起來絕不像說說那么簡單,需要穩扎穩打。IN要想發展更加迅速,不管是在團隊建設上、產品完善、模式試錯還是用戶培育上都需要更多投入。想像Instargram一樣,引領下一款現象級社交產品的潮流,IN仍需要進一步的探索。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