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車燒錢大戰何時休專欄
快的打車上周四宣布融資6億美元,其競爭對手滴滴打車在一個月前已宣布融到7億美元。快的副總裁李敏透露,最新的這筆融資將主要用于發展專車業務。
在收割完出租車市場后,快的和滴滴把主戰場轉移到更容易變現的互聯網專車市場。一如當年打車軟件混戰時期,燒錢補貼成為主要推廣方式。如果沒有意外,糧草充足的滴滴快的們將在專車市場掀起又一輪燒錢大戰。
專車市場與出租車市場不太一樣
用大面積、長時間的補貼鼓勵乘客、出租車司機安裝使用打車軟件,已被滴滴快的們證明是一種簡單粗暴但又高效的推廣方式。這個成功經驗如今已被移植到專車市場。
但這兩個市場還是有很大差異,這種差異可能導致專車軟件的推廣應用遇到問題。
出租車司機會把打車軟件作為拉活的一種補充,在上下班高峰期沿街就有拉不完的乘客,打車軟件可以放在一旁。但專車司機,特別是專職的專車司機,是特別依賴專車軟件的,因為沒有頂燈,他們的客源幾乎全部來自專車軟件。這也是為什么專車服務提供商從一開始就可以參與分成的重要原因。
在補貼刺激下,專車對比出租車優勢明顯,也成為很多司機甚至一部分出租車司機的新去向。由此帶來的問題是,隨著路上的專車越來越多,專車司機的響應速度越來越快,客源會成為稀缺品。很多乘客原來只叫的起出租車,是在補貼的刺激下才嘗試使用專車服務,一旦補貼停了,使用專車服務的乘客數量必然會出現不小幅度的下滑。
如何為數量急劇增長的專車司機找到客源,是專車服務提供商需要考慮的問題。這個問題在當年突破出租車市場的時候并不影響大局,但到了專車市場卻會放大。
因為這是個核心問題。專車市場需要向前發展,專車服務提供商想盈利,必須依賴一大群數量巨大且穩定的客源。在任何市場,價格都是決定目標用戶數量的最核心標準之一。專車的價格,在不計補貼的情況下大約是出租車的2-3倍,專車的用戶,絕大部分都是原來出租車的用戶。要么一直補貼,要么價格下降到足夠與出租車競爭,這是專車服務面臨的兩難處境。
沒有足夠多的乘客,專車司機工作不飽和,很可能轉投其他行業。而客源不夠這個問題在多強競爭的市場環境中是正常現象。要通過規模效應打敗對手,必須儲備足夠多的資源,資金、車輛和司機是專車市場的核心資源。在國內一線城市,匯聚了太多專車服務提供商。專車和司機,在可預見的某一天會很快成為滯銷品,但客源會相對穩定甚至有可能下滑。所以,通過復制出租車市場推廣經驗,可能不是很有效。
專車公司買車自建租車公司是不是浪費資源?
與打車軟件鼻祖Uber不同的是,國內的專車公司開始朝自建租車公司的方向發展。Uber在國外的車輛來源主要分為兩類,一是汽車租賃公司,還有就是個人私家車。Uber在全球能夠爆發式增長的主要原因是整合了閑置車輛資源,并高效分發給乘客。所以在國外,Uber面臨的監管壓力并不比滴滴快的們在中國遇到的小。
盡管交通運輸部已經給專車服務開了綠燈,但各地對專車,特別是加入專車的私家車的監管,并沒有放松。國內的專車服務提供商為了繞過灰色地帶,開始自建租車公司提供專車服務。易到用車近日宣稱將斥資80億元成立租車公司,以應對專車的身份問題。老牌租車公司神州租車也計劃利用旗下車輛進軍專車市場。
從數量上看,私家車肯定遠遠大于租賃公司所有的汽車,而且靈活度遠勝于后者。共享經濟能夠風行全球,與資源高度分散,提供服務的成本極其低有直接關系。在專車這個被Uber證明過的市場,中國的專車公司用自有車輛來參與競爭,這個錢燒得值不值很有爭議。市場上閑置的租賃公司旗下汽車以及私家車,應該成為專車的主力,這才是對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而不是再去重建一個租車公司,這是對資源的一種浪費。無論監管是否加緊,私家車等閑置資源才是專車的未來。相信有一天加入專車的私家車也會獲得監管部門的認可,當然前提是繳納一定數額的監管費用。這時候專車服務提供商的自有車輛會成為雞肋。
專車服務提供商自建租車公司,其實就是新的出租車公司,一旦市場需求趨近飽和,專職司機也必將面臨承包車輛的壓力,份子錢這個被污名化的名詞很可能重返專車公司。這對目前欣欣向榮的專車市場就是一場災難。
客源是否能夠穩定住,以及自有車輛是否值得擁有,是下一輪專車燒錢大戰的核心問題,希望中國的專車服務能夠成為出行市場的有效補充,而不是自亂陣腳,帶來無謂的資源浪費。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