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網CEO姬十三:我是“文藝范兒科學青年”創投
今年8月份,果殼網CEO姬十三親自寫了一封招聘的公開信《這可能是加入果殼最好的時機》。這個時候距離果殼網成立已經過去了接近四年,距離姬十三到北京做科普已經過去了六年。
過去六年里,和他先后創辦的科學松鼠會、果殼網在人們的印象中被打上了“科學”、“死理性”的標簽。每當轉基因、霧霾、埃博拉、月兔號登月車引發討論,或者每年的諾貝爾獎頒獎時,姬十三和果殼的聲音就會被放大,其余時間就會歸于平淡。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六年,又恰好是姬十三拿到神經生物學博士所花的時間。“我是碩博連讀了六年,前面四年什么都沒有做出來,最后一年半把實驗和論文搞定”,姬十三回憶說。他去年年底在各大高校做了“創業就像混實驗室”的巡回演講。但是他承認,在果殼網創辦之初,他甚至沒有意識到這就是創業。
創業要交多久的學費?
“當時就是想把這件事搞定”,雖然2010年果殼網拿到投資作為一個公司開始運作,但是在姬十三眼中,這和作為NGO的科學松鼠會并沒有太大區別,“就是用互聯網的辦法做科普,想做成中國的Discovery”。
果殼網在成立之初就招募了大量的編輯記者,第一年就有30名員工。可以作為對比的是, 36氪 在成立之初只有4位聯合創始人。“如果現在讓我回到那個時候,一定會用精益創業的模式,先找幾個人把它當做博客運營”,姬十三當時還一口氣請來了技術、產品和商務三個業務負責人,這三個人在兩年內都離職了。
之后的四年,果殼的員工數量像一個大公司一樣線性增長,2012年60人,今年100出頭。雖然人很多,動作卻不夠快。
“2010年就有很多人說果殼用戶非常適合問答產品。于是我們就做了,但是作為一個子欄目,它很快遇到了瓶頸”,果殼動手并沒有比知乎晚太多,但是姬十三當時沒能在問答上傾斜多少資源,“現在看來知乎上的問題的是觀念,在果殼上的問題的是知識。在果殼上一個問答放出來就是等待一個答案終結者,而在知乎上會越討論越激烈。”
一直到2012年,姬十三做產品的思路還是服務果殼用戶。在做MOOC學院之前,他們做了一個果殼學堂,希望讓果殼上同一個專業不同學校的學生在線討論課程和作業。為此姬十三還跑到了清華大學化工系和學生同吃同住,但是這個產品一直用不起來。與此同時,果殼站內的MOOC學習小組已經開始爆發性增長了。所以姬十三決定啟動MOOC學院。
試錯根本停不下來
有了MOOC學院的經驗,姬十三開始放開手腳試錯。目前的100多名員工中只有一半在運營果殼網,剩下的一半都是在北部孵化產品。“你有個想法,只要通過內部評審就可以做,然后在內部招聘,三個月考核一次,如果效果不錯就會追加更多資源”,姬十三十分滿意目前果殼的工作氛圍。
過去的一年果殼內部嘗試過至少五個產品,其中包括小蛋空氣凈化器,備孕App“研究生”,兩性交流App“知性”甚至還有一個美容的App。空氣凈化器是和第三方共同投資合作的,三個App都是基于果殼內的熱門小組。
此外,還有引發很大爭議的“十五言”。這個至今還需要邀請碼的寫作社區拷貝了Medium的前端代碼。“現在十五言只作為一個很小眾的產品存在”,姬十三講到這里的時候有些臉紅,“當時就是想用最快的辦法測試這個產品的可行性”。
不知道是不是錯失Quaro的教訓讓他不想再錯過Medium。
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姬十三現在做事更多地是考慮商業規律而不是情懷。“果殼網的氣質非常鮮明,從用戶到員工都是,曾經我們的所有產品都要符合這種氣質和價值觀”,他給我舉了栗子:
“曾經面過一個運營總監,本來聊得很好,臨走要給我看手相,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我們有一個產品經理自稱喜歡心理學,然后在例會上大談佛洛依德(從現代心理學角度看已經是過時的理論),搞得大家面面相覷”;
“甚至一直到今年,我還在猶豫要不要把中醫課程收錄進MOOC課程,內部的爭論非常激烈”
現在姬十三想明白了,把上海交大開設的這門課程收錄,讓用戶自己做出選擇。果殼的氣質是果殼的,新產品要服務更多的用戶。
面對未來,姬十三也已經想得比較明白了。明年的重點就是MOOC學院,而且果殼的新產品會分為兩種,一種繼續圍繞教育,一種圍繞泛科學人群。他講的這個故事贏得了投資人的認可,果殼剛剛拿到了 好未來領投的2000萬美元C輪融資 。
我是企業家
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羅永浩。在本月6號老羅最后一次“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創業故事”的主題演講中,他宣布要告別個人舞臺,向錘子科技的公關部門交出自己的微博密碼,不再肆意發聲。過去兩年時間里老羅在社交網絡上似乎所向披靡,快意恩仇,但是錘子科技四處碰壁,幾次瀕臨資金鏈斷裂。
所以在反思自己的在供應鏈和與媒體關系處理上的稚嫩之后,羅永浩要退回到幕后,做一個企業家。
72年出生的老羅在演講中自稱是“文藝中年”。而姬十三也常常被稱為“文藝范兒科學青年”或者“科學文藝青年”。
“很多投資人現在問我年齡,我說77年的,人家就會說好大啊。不管以前是文藝青年還是科學青年,以后都得是商業青年,按照規律辦事”,回憶起過去幾年做科普的歷程,姬十三的話中甚至能聽出來一絲沮喪:
做了這么多年科普好像也沒有改變什么。關于轉基因我們寫了多少篇文章,但是沒有多少人會被一篇文章改變。對于用戶來說,他想真正了解這個問題,必須要學生物學的知識。我們要用什么產品滿足他們的需求?
12月11日,老羅去了陌陌在納斯達克IPO的現場,他發了一條微博:
“在屋里的時候還沒有感覺,走到時代廣場上看到這個畫面的一瞬間還是被徹底擊中了。”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