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阿里美麗又無奈的包袱觀點
天貓“雙十一”在讓全民狂歡的同時,也創造了一個個驚人的銷售數字。但在這場喧囂背后,更多的卻是商家的被迫與無奈?;蛟S,阿里真的在考慮取消“雙十一”了。
9月,阿里在美國成功融資250億美元后,幾乎所有投資人和媒體都對這家中國公司充滿了期待——阿里上市后的首個“雙十一”會怎么玩?能玩出什么花樣?
如果換個角度思考,我們會發現除了購物狂歡,今年的“雙十一”也透著阿里濃濃的焦慮。如果說去年一天350億元的成交額為阿里巴巴IPO做了很好的背書,那么今年的“雙十一”將作為阿里上市后第一次備受矚目的大考驗!
如何在投資者面前唱一出好戲?想必數月之前,阿里的高管們就在為這個問題絞盡腦汁。但其實,“雙十一”已經成為馬云肩上一塊沉重的包袱。
今年年初,一度傳出“阿里為IPO考慮或取消天貓‘雙十一’”的消息,這并非空穴來風。五年以來,“雙十一”給阿里帶去巨大利益的同時,外界對這個“人造節日”的思考一直沒有停止過。
有相關電商人士指出,每次“雙十一”之后,電商行業總會迎來銷售低潮。換個角度,也可以理解成“雙十一”是人為地使11月、12月的電商銷量集中在一天井噴,以消耗節日前后電商市場銷量為代價換取短暫的繁榮。
其實,當一些商家還在為天貓上的一個展示位爭得頭破血流之時,早已有不少賣家選擇退出這場所謂的“購物狂歡盛宴”。究其原因,銷售額高并不代表就是贏家,近年來,“雙十一”期間商家的營銷成本成倍增長,大大壓縮了利潤空間。“身邊的部分商家朋友甚至出現節日當天入不敷出的情況”,一位賣家這樣表達他的無奈。在他看來,不少卷入這個促銷節日的商戶屬于身不由己。
另外,由于瞬間訂單量激增,不少店鋪根本應付不過來,因此產生的售后服務問題層出不窮,極大地影響到“雙十一”之后的正常營業。從消費者角度來看,許多促銷商品是在先加價的基礎上再打折,除了跟風“剁手”過把癮外,其實消費者也并沒有撈到多少好處。
在過去的報道中,大多媒體被阿里公布的一系列數字和巧妙的公關所左右,從而淡化了“雙十一”給整個阿里電商生態帶來的負效益。值得一提的是,因為銷量暴增,每年“雙十一”商家都會在人力、物流、倉儲上進行擴容,而在平時這些多余的資源基本都是閑置的,這就給商家帶來了很大的損失。以打“強心劑”式的玩法帶領旗下商家一起“瘋狂”,最后只會傷害到阿里電商生態的穩定和平衡。當然,阿里方面不可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不過,“雙十一”由其一手打造出來,棄之可惜,無法割舍之余就必須咽下后者所帶來的諸多麻煩。
眾所周知,自從阿里造出“雙十一”購物節之后,就不斷有競爭對手前來公開叫“擂臺”。從攻守角度來看,阿里處于守擂地位,相對被動,各個垂直電商平臺分而攻之,從各個類目牽制阿里,后者承受了巨大的競爭壓力。換而言之,誰都來分一杯羹,而阿里又要守住固有領地,由此,客觀上造成其自身“雙十一”的營銷成本大幅提升。
另外,隨著國內電子商務市場的飽和,阿里的電商業務也封頂在即。“雙十一”還有多少可提升的空間,這個問題值得人們深思。甚至一度傳出,阿里去年“雙十一”的銷售總額遠不止350億元,但多方考量,最后決定以350億元作為對外公布數據。據悉,這樣做的原因在于不想給天貓往后的“雙十一”留下難以逾越的數字障礙。傳聞真實與否已不可考就,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越往后,天貓“雙十一”面臨的“當日銷售額”的數字壓力將越大。
“雖然阿里被公認為‘雙十一’的最大贏家,但是恐怕這樣的日子并不會長久。”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阿里中層員工坦言。隨著國內的購物節越來越頻繁,消費者已經出現體驗疲勞,“雙十一”已經顯示出降溫的苗頭。如此一來,想要維持“雙十一”的繁榮,阿里方面則必須砸下更多的宣傳造勢成本,而這無異于一個無底洞。
多年下來,“雙十一”已經漸漸被標上了低價促銷的標簽,本質上來講,這對于天貓的品牌建立也極其不利??偠灾?,這次“雙十一”演出,阿里取得的成績越是驕人,其未來面臨的壓力和困境將越大。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