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一切免費是個偽命題創投

馬佳佳曾經在萬科的一次內部分享會上,用“90后不買房”的觀點嚇壞了一幫房地產大叔們,在她看來深受互聯網思維影響的這一代年輕人已經習慣了免費,習慣了尋找更有價值的事情。
最近,周鴻祎關于免費,尤其是智能硬件免費的論斷又一次引發了爭論。很多人也習慣性地會拿靠Windows、Office授權發財的微軟陷入大象困境舉例,認為互聯網就應該是一個免費的時代,收費的一定會被所謂的互聯網思維車輪滾滾碾過。
可事實真的是這樣么?
有些原本顯性成本就不高,靠增值服務可以獲得不錯收益的產品自然可以免費。消費級市場本身可以和用戶有更多的接觸點,每一個接觸點都可能產生價值,在某一點上免費,從其他方面尋求收入并不困難。
但對于很多商業模式上并不容易獲取其他價值的產品來說,尤其是那些2B的業務,像企業協作、辦公產品,免費就未免有些太苛刻了。事實也正如此,我們看到的大多數企業級產品還是收費的,當然也有像Yammer、Slack、有道云協作這種玩免費+增值的,以及WPS企業版這種打租賃概念的。
以總被人拿來當靶子來說的微軟為例,微軟14財年第二財季的設備與消費者授權業務營收總共才41至43億美元,這其中包括硬件營收將達19至20億美元,也就是Xbox等產品的收入。真正歸屬消費者授權的營收不過20億美元左右,而這一項則囊括了OEM廠商的Windows授權費、面向家庭用戶和小型企業用戶的Office以及Windows Phone授權費用。同期企業用戶的商業授權費則約為105億美元。
也就是說微軟大部分的收入還是來自大企業對企業級產品的付費,而從大企業級的產品中想找出一個免費的案例還是太難了。大企業也樂于為穩定的服務付出一個可能有點高的價格。
而對價格較為敏感的中小企業則更多地會選擇免費加增值服務,這也是目前的主流,當然也有完全免費基于互聯網的一些輕量級產品,但也多半都是初創級產品,商業模式還不是目前關注的重點,在收入來源上沒有更多創新的情況下,最終在形成規模后很可能還是回到現有的收入加增值模式。
至于前文提到的WPS租賃模式,讓那些對價格較敏感的中小企業用戶用較低的價格“租賃”使用辦公服務,還是比較有吸引力的。租賃更像是一種免費和付費之間妥協卻又穩妥的選擇,一方面用戶低價獲得了軟件服務,另一方面軟件的開放商們也不至于一無所獲,苦等自己構架的漫長商業鏈條能夠帶來真金白銀。
尤其是對于作為生產工具的企業級產品和辦公軟件來說,以租賃這樣代價較為低的方式獲取生產工具,然后創造更高價值和回報率本身就是符合“租”這個有著4000年歷史的商業行為的意義。
企業在通過租借生產工具獲得收益之后,也就會有能力直接購買辦公軟件,從而反哺像WPS這種低價租賃云服務,正價出售企業版軟件的生產工具生產者。
但這種基于云端的軟件租賃服務能不能得到更廣的接受,或許我們應該看的是租賃以外還會不會延伸出更多的價值和商業模式,倘若僅僅是價格,那租賃和折扣之間的差異性就很難尋找了。
總而言之,任何商品、服務一定是基于價值等價交換的,無論是免費、付費、租賃、基礎免費增值付費,我們都需要付出相應的代價,倘若只想著不勞而獲,嚷嚷著免費才是王道,那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正如“免費”概念的提出者克里斯·安德森在書中所言,“林林總總的免費歸根結底都表現為同一實質——讓錢在不同的產品之間、人之間、現在和未來之間、不與錢打交道的市場和回到金錢市場之間轉移。”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