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點評是個靠譜的產品?觀點
面對火熱的電影市場,上市不久的微博又有動作,于近期推出點評功能??陀^的說,豆瓣依然是一些發燒友對影片表態的首選之地,積累了眾多忠實用戶,那么微博為什么先選擇從競爭激烈的電影點評入手,而不是先做餐飲、旅游等維度的點評呢?
筆者認為,相對于美食和旅游,電影其實更利于微博后期進入搶占用戶資源。首先從用戶習慣上看,一部電影上映檔期是唯一固定的,錯過了便只能事后找資源觀看,因而幾乎大部分用戶在選擇看一場電影前都要看一下點評,往往會因為點評影響到最終的行為,這和餐飲、旅游點評的用戶習慣是不同的;其次點評的口碑引導作用對于電影的傳播至關重要,這恰好傳播是微博的強項,類似病毒式的擴散效果是其他平臺無法比擬的。所以,看似競爭激烈的電影點評,微博只要能發揮自身傳播的優勢,絕對不會缺少用戶。
至于餐飲和旅游行業的大眾點評、團購網站、驢媽媽等,這里就不一一去說的。
對微博來說,點評不是頭腦發熱之作,而是一款務實產品。何為務實,能為微博用戶提供差異化的服務,能發揮自身產品優勢,順帶有可預見的商業化可能,就是務實。
微博的社會化媒體屬性和海量的活躍用戶,決定了這是一個“人滿不為患”的平臺:各種認證用戶、達人用戶和普通用戶中不乏演藝明星、影評家、電影發燒友和普通觀眾等不同類型的人。恰好是這些人,能夠對一部電影的點評形成不同的觀點,更全面的反映觀影人群對一部電影的評價。反觀豆瓣,是公認的文藝小眾青年集散地,文藝青年的心你永遠不懂,所以好多影片在大眾看來還不錯的影片,在豆瓣被群起吐槽導致點評分數邊緣化,不去質疑文藝小眾人群的觀影品評能力,但電影作為大眾文化審美的基本需求,更客觀更能代表大眾需求的點評才是“剛需”,才是“喜聞樂見”的。
與豆瓣、時光網的用戶相比,更多的認證用戶參與,包括影視從業人員的參與,會讓微博點評顯得更具專業度和公開度。明星用戶還可以為“實名”為電影造勢,聚攏網友的熱情。拿電影《同桌的你》來說,在點評欄中,電影主創人員的點評清晰可見,從影片宣傳的角度看,這對于影片在口碑絕對是一種積極的引導。

對于電影發行方和院線來說,票房是他們最關注的,如果把微博點評看成一個營銷渠道看似功利,但卻更具商業實效力。其實發行方早就發現了這個渠道,只是以往在微博上推廣營銷更多是靠一系列賬號或者名人去做互動轉發,或者制造一系列的話題營銷噱頭,但往往這種營銷模式會因為覆蓋面不夠集中,空有曝光量而沒有形成精準的用戶互動。電影點評的上線可以把相關資源更為集中的匯聚,形成推廣的合力,而且基于明星和專業認證的實名點評對于網友來說,更具口碑價值。
客觀來看,豆瓣是業內公認把UGC做到了極致的公司,其實微博作為社會化媒體,用戶的聲音從一定程度上也具備了UGC基因,而且這種UGC基因在開放的平臺上更易于傳播擴散。微博口碑具備對電影票房產生強大影響的能力,微博通過話題熱議、點評打分輸出口碑,如果能運用好微博口碑將對票房產生良性推動。
微博點評的務實就在于抓住了微博傳播威力的價值,繼而可以打通微博上聚集的大量垂直行業的用戶,基于專業用戶和興趣達人的資源優勢,微博如果未來在多個領域推點評產品的話,例如前文提到的餐飲美食和旅游,也不是意外。
服務即營銷,這是近期互聯網行業流行的觀點,點評恰好站在了服務價值的浪尖,后期的長尾價值如何開發,也是值得微博坐下來思考的,但不管怎么看,抓住了服務的內核,發揮自身的優勢,微博點評都算得上一款務實的產品。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